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 7 诗歌鉴赏

年级: 学科: 类型:复习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诗歌鉴赏(共30小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注释】本诗写于l925年,当时作者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政治腐败、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中国,又偶见西单龙坑南端的--"b-臭水沟有感而作此诗。

(1)“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中“绝望”一词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2)如何理解“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3)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说说“死水”的象征意义。
(4)诗的结尾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结合全诗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5)
A . 诗中的“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 “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绝望的死水”成了“绿酒”。诗人善用美丽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表达其尖锐的讽刺意味。 B . 诗中还表现了死水的声音——“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还有歌声——“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作者以动衬静,使人想象出这里可怕的死一般的沉寂。 C . 作者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 D . 诗歌用语极为讲究,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织一层罗绮”“蒸出些云霞”等,用词绝不重复,且突出了“鲜明”二字。
2、阅读唐诗,完成问题。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说说这首诗的颈联好在哪里。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兼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B . 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的主人公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 C . 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D . 《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兼苠、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写照。
(2)这首诗歌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任选个角度进行赏析。
5、古诗阅读

遣 意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 , 细雨更移橙。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      ”字看出。颔联中的“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6、古诗阅读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批注:“胡为乎中露”和“胡为乎泥中”两句一字之差,但“露”和“泥”互为补充,写出了不归者天黑尚在劳作的辛劳,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悲苦与怨愤。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批注:                     

                                                                                                                                                               

(1)这两首诗歌内容单纯,直抒胸臆。《式微》围绕“      ”字展开自己的倾诉,而《采葛》则围绕“      ”字反复咏叹。
(2)《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这种形式带来了特殊的表达效果。请仿照《式微)画线句批注,给《采葛》画线句做一个赏析式批注。
7、古诗阅读

论诗

[南宋]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诗歌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8、古诗阅读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è):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            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9、古诗阅读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      的心理。
10、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1)该诗共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什么。
(4)结合作者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作者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
11、拓展阅读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呵,何时来?——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

(1)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②昆仑山惊邙山呆。      

③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      

④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2)全诗共有9节,可分为两大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两个部分是通过什么艺术形象连接起来的?
(3)“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具有双重含义,试加以说明。请从诗中找出与之形成对比的句子。
(4)概括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2、阅读诗歌《回延安》一二节,回答问题。
(1)赏析诗歌第一节中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的表达效果。
(2)“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临近延安时怎样的心情?
(3)“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连用三个“亲”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你怎样理解“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这一比喻的作用?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

祁念曾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阳光。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1)“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这几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的题目是“延安,我把你追寻”,通读全诗后,你认为诗人追寻的是什么?
(3)请仿照“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阳光”,写两个句子。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桂林山水歌(节选)

贺敬之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呵,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

  室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请看穿山明镜里——


  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1)“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诗人写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关山、马鞍、沙盘的作用是什么?
(3)这首诗主要赞美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拓展阅读

静女其姝

《诗经·国风》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归荑⑧,洵⑨美且异⑩。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姝:美丽。②城隅:城角。③爱:同“薆”,隐藏。④踟蹰:犹豫徘徊。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⑥炜:鲜明有光的样子。⑦说怿(yuè yì):喜爱。⑧牧:郊外田野。归:赠送。荑:初生的细嫩茅草。⑨洵:诚然,确实。⑩异:特殊。

(1)“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2)“说怿女美”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
1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妹 , 俟我于城隅

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 ,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 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①姝:美丽。②城隅:城角。③爱:同“蔓”,隐藏。④踟蹰:犹豫徘徊。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的管乐器。⑥炜:鲜明有光的样子。⑦说怿(yuè yì):欢悦欣喜。⑧牧:郊外田野。归:赠送。荑:初生的细嫩茅草。⑨洵:诚然,确实。⑩异:特殊。

(1)“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2)“说怿女美”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
1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A

白梅

[明]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B

瓶梅

[明]谭元春

入瓶过十日,愁落幸开迟。

不借春风发,全无夜雨欺。

香来清净里,韵在寂寥时。

绝胜山中树,游人或未知

C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

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①著:放进,置入。②迥:远。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上面三首诗中选出与其他两首不同的一首,并简述理由。

18、阅读下面古诗歌,完成各题。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蒋春霖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注]①蒋春霖:晚清词人,一生落拓潦倒,其词多感伤之音。②飞絮;指柳絮。③浮萍:传说柳絮入水化为浮萍。④莫:不要。

(1)词的上片通过“阴雨”“      ”的意象营造了      的氛围。
(2)词的下片借对柳絮遭遇的慨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1)“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亲人      的场面。“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      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之间      的关系。
(2)这一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有什么表达效果?
20、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后面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三、四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忆]枕上述梦

[南宋]陆游

江湖送老一渔舟,清梦犹成塞上游。

生马驹驰铁蹄腕,古铙歌奏锦衣構

玉关雪急传烽火,青海云开见戍楼。

白首不侯非所恨,咿嘤床箦死堪羞。

[注]①構:直袖单衣。②侯:封侯。③床篑:床席。

(1)[甲]乙]两诗都描写了      的场景,醒时梦时都难以忘怀。
(2)你从诗人僵卧孤村“不自哀”,白首不侯“非所恨”中读出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22、阅读下面课内诗歌,完成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请结合相关链接,谈谈本诗中“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相关链接

兴,就是起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意思是:“兴”就是借其他事物来引出所要吟咏的事物。

(2)有人认为《关雎》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四句在文中作用极为重要,不可或缺。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你的理解。
(3)《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的词语(尤其是叠词)。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语大多是形容词或动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美丽多彩的自然万物。请从《关雎》中找出两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4)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A . 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B . 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扬扬得意。 C .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 . “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 想象之词。
23、阅读下面课内诗歌,完成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淚。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3)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地追求爱情,“溯洄”“溯游”写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了道路      ,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      的心情。
(4)这首诗与《诗经》中的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5)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A . 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 . “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 . 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 . 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的陆地。
(6)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2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式微

《诗经·邺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批注:“胡为乎中露”和“胡为乎泥中”两句一字之差,但“露”和“泥”互为补充,写出了不归者天黑尚在劳作的辛劳,更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心中的悲苦和怨愤。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批注:           

[注]①木瓜:落叶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以瓜果之类事物作为给朋友的信物的风俗。②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你将木瓜赠给我,我将回报你珍贵的佩玉。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讲。报,报答。琼琚,佩玉名,古代的饰物,后边“琼瑶”“琼玖”同此。③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并不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匪,非,不是。好,爱。

(1)这两首诗歌内容简单,直抒胸臆。《式微》围绕“       ”字展开自己的倾诉,而《木瓜》则围绕“      ”字反复咏叹。
(2)《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几个字。这种形式带来了特殊的表达效果。请仿照《式微》的画线句批注,给《木瓜》的画线句做一个赏析式批注。
2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暮春归故山草堂

[唐]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概括意象]

在这两首诗中,能体现暮春时节特点的景物有:影动的瓦雀、人砚池的杨花、稀少的黄鸟、      和飘飞的杏花。

(2)[探究心境]

这两首诗中,诗人在暮春时节所流露出来的心境是否一样?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6、阅读下面古诗歌,完成题目。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骢:指黑色的骏马。②虏障:指防御工事。③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

参照示例,分析诗歌的感情。

李白的《送友人》用“挥手”这一特定的动作,表现了与友人的分离,而“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更是蕴含了作者的情感,抒发了送别时的离情别绪和依依惜别之情。

高适的《送李侍御赴安西》:      (意思对即可)

27、下面是班级有关唐代诗人孟浩然诗《夕次蔡阳馆》的品诗对话片段,请你阅读此诗,完成相关任务。

夕次蔡阳馆

[唐]孟浩然

日暮马行疾,城荒人住稀。

听歌知近楚,投馆忽如归。

鲁堰田畴广,章陵气色微。

明朝拜嘉庆 , 须著老莱衣

[注]①嘉庆:也作“家庆”,古时指久别归家拜见亲长或父母生日。②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在父母面前穿花衣服,学小儿哭啼,讨父母欢心。

(1)张同学:首联中,作者之所以“马行疾”,是因为天色已晚且城荒人稀没处居住,只能快马加鞭赶到蔡阳馆投宿。

周同学:我查过,这首诗颔联中的“知”,也写作“疑”,那么,到底用哪个字更好呢?

王同学:我发现,诗的末句用到“老莱衣”的典故,诗人是想借此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任务1:张同学的理解正确吗?请做出选择。(    ) (1)
A . 正确 B . 不正确
(2)任务2:根据你对该诗的理解,就周同学的问题发表看法。
(3)任务3: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王同学的问题。
2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春水生二绝

[唐]杜甫

其一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

鸬鹚灘鹣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

其二

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

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注]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绝》。②汝曹:你们,指水鸟。③禁当:阻挡、拦挡。

一切景语皆情语

①诗题为“春水生二绝”,这两首诗写出了春水什么特点?      

②这两首诗都写春水,却体现了诗人完全不同的心情,请参照示例加以分析。

其一:描写春水初涨,万物欣然,诗人同水鸟们同享春光,目光明澈,诗人为时序更替万物复苏而喜不自禁;其二:      

29、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各题。

春日郊外

[宋]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踏莎行·初春

[清]徐灿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1)诗词有音韵之美。吟咏诗词,琢磨韵脚,可以发现《春日郊外》为       ,情绪基调      ;《踏莎行·初春》为      ,情绪基调      

A .开口音

B .闭口音

C .低沉

D .明朗

帮帮你:汉字读音因韵母不同,有开口音和闭口音。发音时,口型是张着的音,叫开口音;反之,为闭口音。

(2)《春日郊外》和《踏莎行·初春》都写到“茫茫”,但蕴含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词加以分析。
3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

[宋]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 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这首词从字数上看,属于      ;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      派。
(2)“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阕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 7 诗歌鉴赏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