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双龙镇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共12小题)
1、叶绿体是植物进行 的基本场所。
2、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 毫米的微小物体。
3、像食盐、白糖、 、 等的颗粒都是 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
4、制造晶体的方法有 和 两种,我们在课堂上利用 来减少水分。
5、物质会发生变化。物质的变化有 和 两类,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 产生。
6、崭新的铁钉是 色的,硫酸铜溶液是 色透明的液体。
7、二氧化碳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 。
8、昆虫头上的 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9、在用蜡烛的火焰加热金属勺中的白糖时,尽量用火焰的 加热。(选填“外焰”或“内焰”)
10、在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反应的实验中,不能用手直接拿铁钉,需要使用 夹取铁钉。
11、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象 ,看到的范围 ;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象 ,看到的范围 。
12、生物学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 。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共10小题)
1、大气中的( )浓度增加,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A . 二氧化硫
B . 二氧化碳
C . 一氧化碳
2、在显微镜下观察,花岗岩是由( )三种晶体构成。
A . 石英、长石、云母
B . 石英、黄铜矿、云母
C . 黄铜矿、长石、云母
D . 石英、长石、黄铜矿
3、( )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 . 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B . 细胞学说的建立
C . 放大镜的发现
D . 微生物的发现
4、要使玻片右上角的图象移到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应该是( )
A . 右上角
B . 右下角
C . 左下角
5、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下列食物中含有淀粉最多的是( )
A . 苹果
B . 猪肉
C . 萝卜
D . 马铃薯
6、实物中的淀粉和碘酒会发生反应,生成一种( )物质。
A . 蓝色或蓝黑色
B . 紫色或紫褐色
C . 无色透明
7、把一个放大镜平贴在书上,能看到10个汉字,提高倍数后,能看到2个汉字。这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 )
A . 2倍
B . 10倍
C . 5倍
8、下列成语或俗语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 滴水成冰
B . 积沙成塔
C . 百炼成钢
9、霍乱、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 )引起的。
A . 晶体
B . 微生物
C . 细胞
10、( )这种现象不能帮助我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A . 形状的改变
B . 产生气体
C . 产生沉淀
三、判断题。(共10小题)
1、放大镜具有放大、汇聚光线的作用,没有成像的作用。
A . 正确
B . 错误
2、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四肢三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4对足。
A . 正确
B . 错误
3、只要物质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就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A . 正确
B . 错误
4、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一点好处。
A . 正确
B . 错误
5、透明的物体不一定是晶体。
A . 正确
B . 错误
6、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的
A . 正确
B . 错误
7、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A . 正确
B . 错误
8、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A . 正确
B . 错误
9、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焦距就越小。 (判断对错)理由: 。
10、硫酸铜与铁钉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物质是铁锈。
A . 正确
B . 错误
四、我会应用(共4小题)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中野草燃烧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请你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2、用文字描述观察到的洋葱内表皮细胞的形态,并画出图:文字描述:画图:
3、将下列人物同他的成就连起来。
袁隆平 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列文虎克 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罗伯特•胡克 一个指出微生物同人类健康的关系
巴斯德 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培根 制成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五、实验探究(共2小题)
1、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时,就碰到了2个难题,请你帮他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
(1)从目镜里往下看,发现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错误:
改正:
(2)标本片已经放在载物台上,而且标本片对着通光孔的中央,可从目镜里却只能看到亮圈,却看不到洋葱内表皮的细胞。
错误:
改正:
2、探究铁生锈与水有无关系
(1)研究的问题:
(2)我们的假设:
(3)实验材料:
(4)实验法办法:
(5)现象分析:
(6)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