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南京六合区六校八年级下期调研

年级:八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工作的会议是(     )

A . 中共七大 B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 .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 . 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 .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D . 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唱的那首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那西藏“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

A . 西藏和平解放 B .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 . 新中国的成立 D . 抗日战争胜利
4、辛亥革命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事件是(     )

A . 土地改革 B . “一五”计划 C . 三大改造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5、我国工业化起步开始于(     )

A . 土地改革 B . 西藏和平解放 C . 改革开放 D . 第一个五年计划
6、下图是1954年河北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照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 .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C . 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7、下列年代尺中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确定的时间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8、下图反映了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状况。图中从B点到C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土地改革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文化大革命
9、在“感动中国”人物中,与“会战石油,艰苦创业”这一描述相符的是(     )

A . 王进喜 B . 焦裕禄      C . 邓稼先 D . 雷锋
10、口号、标语往往带有特定的时代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的是(     )

A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 . “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 D .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11、下列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召开的背景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 .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 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 . 决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邓小平说过:“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3、1979年,小岗村农民兴奋地说:“大呼隆干了20年,越干越穷,……就是治不好我们的穷病,包干到户一年就治好了。”带来上述变化的农村改革措施是(     )

A .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 . 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 . 给农民生产自主权 D . 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14、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 新时期“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B .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C .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 . 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开放
15、“南海吹来改革风,九天降下开放雨。”这副对联反映的史实不包括( )

A . 党中央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B . 我国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 C . 我国实行国有企业的改革 D .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6、下表是小明同学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进行的知识整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相关事件

主要内容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

中共十三大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的基本路线

c

邓小平南方谈话

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

d

中共十五大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A . a B . b C . c D . d
1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 . “一国两制” B . 民族平等     C . 民族团结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

A .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 B .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C .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
19、将“二炮”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反映了新中国(     )

A . 民主和法制的加强 B . 国防建设的加强 C . 外交事业的发展 D . 现代社会生活的改变
20、2015年4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应邀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当年周恩来总理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做出的努力是(     )

A .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提出“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各国内政 C .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形成万隆精神  D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1、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里发生的“改变世界”的事件是(     )

A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 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 . 中美双方互派大使 D .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2、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对35票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提案。这一结果意味着中国(     )

A . 开始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正式加入联合国 C . 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D . 中美关系开始改善
23、1970年4月,我国用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送入太空轨道,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这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 . 长征一号 B . 东方红1号      C . 神舟一号 D . 嫦娥一号
24、“他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句话赞誉的是(     )

A . 魏源 B . 严复  C . 邓稼先 D . 袁隆平
2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国防、科技、外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中美正式建交 

③人民空军的建立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 . ④①②③ B . ③②④①       C . ③①④② D . ③④①②

二、综合题(共3小题)

1、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农村仍然是农民的个体经济,农村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对此毛泽东的回答是“农村这个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要去占领”。而占领农村阵地的办法就是大规模的合作社化,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变为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共和国的记忆》

材料二:这十年中(1956~1966年),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

(1)材料一中所述“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什么制度?依据材料指出“占领农村阵地的办法”是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严重失误”指的是哪些历史事件?

(3)依据材料三回答,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农民在经营方式上做出了何种尝试?通过这些尝试而逐步形成的农村改革制度叫什么?这种制度的全面推行,使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有关农业发展的材料及相关问题,你得到哪些启示?

2、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有很多路要走,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会走弯路。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挫折之路】

材料一:  1978年,邓小平(下图)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题词为: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转折之路】

材料二: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光明之路】

材料四: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0课

(1)材料一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还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严重失误?

(2)材料二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事件?“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做出的什么伟大决策?

(3)材料三中“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采取的具体举措是什么?该具体举措最早是在哪里被探索出来的?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城市?

(4)材料四中“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党最终找到了一条什么正确道路?在探索这一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什么理论?该理论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

(5)综上所述及所学知识,你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南京某中学准备举办建国成就专题展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相关整理工作。

(1)【民族团结篇】党和政府依据什么制度在全国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祖国统一篇】

从图一至图三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国防建设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什么? 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它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外交成就篇】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请将下列空格补充完整。

图四:1954年,中国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共同倡导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图五:1955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参加亚非国际会议,提出      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图六: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      ,中美两国结束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5)【科技成就篇】建国后,我国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核武梦圆”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请写出1964年标志性事件。“飞天梦圆”将实地考察宇宙变成现实,请写出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时间。

(6)建国以来成就的取得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5—2016学年江苏南京六合区六校八年级下期调研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