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6.2近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

年级:八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为www.m1905.com,其中的“1905”的寓意是这一年(   )

A . 中国同盟会成立 B . 中国影片在国际获奖 C .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 D . 废除科举制
2、“他以炽热的爱国热情承担了修筑京张铁路的重任,表示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他是(    )

A . 左宗棠 B . 李鸿章 C . 张之洞 D . 詹天佑
3、下图是出现在20世纪初的《求婚尺牍》,其中有这样的描写:“一不尚貌美,但需端正清白;二需先经几度口头谈话,半年或一年,以朋友资格相处,然后方可订婚;三有知识而无旧式闺秀恶习,且非自命不凡,专尚新时者;态度温和,身体健康;四有牺牲及服务社会之精神。”这反映了当时(   )

A . 女性实现婚姻自主 B . 择偶必须借助传媒 C . 新式婚姻蔚然成风 D . 传统婚俗受到挑战
4、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   )

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 .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 . 礼仪风俗的国际化 C . 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 . 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5、1902年袁世凯向慈禧进贡了一辆奔驰轿车,可她坐了一次就不用了。原因是司机不跪且坐在她的前面,解决不了“尊卑”问题。此事说明(   )

A . 慈禧太后生活简朴 B . 当时中国社会不需要汽车 C . 中国汽车严重依赖外国 D . 中国的近代化受到封建观念的阻碍
6、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

A . 报童在街上叫卖 B . 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C . 人们用手机相互问候 D . 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7、“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19世纪末,在中国出现的这种“德律风”最早发明者是(    )

A . 狄塞尔 B . 贝尔 C . 马可尼 D . 卡尔·本茨
8、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 . 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 . 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 “老爷” C . 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 . 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9、为了运输煤炭,清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害怕蒸汽机车的隆隆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这段奇闻充分说明了(    )

A .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B . 封建顽固势力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 . 封建迷信对社会危害极大 D . 马拉火车的壮举震惊了世界各国
10、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    )

A . 解放战争时期 B . 改革开放前 C . 20世纪末 D . 21世纪初
11、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

A . 《民报》 B . 《大公报》 C . 《文汇报》 D . 《申报》
12、看电影是我们闲暇时的消遣方式之一。那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

A . 《风云儿女》 B . 《铁蹄下的歌女》 C . 《定军山》 D . 《桃李劫》
13、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A .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B . 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C . 废除科举制度 D . 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14、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 (     )

A . 乘轮船、火车出行 B . 使用无线电话与亲友联系 C . 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D . 阅读<<申报>>了解国内外大事
15、“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斛。”这首诗主要反映了中国近代 (     )

A . 饮食习俗的西洋化 B . 文化娱乐的大众化  C . 服饰发型的革命化 D . 称谓礼仪的平等化
16、民国八年,在《申报》上可能会看到下面哪一则最新时政消息( )

A .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B . 《新青年》创刊 C .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 . 遵义会议召开
17、下图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图标,该机构创立的时间、地点是(   )

A . 1897年   上海 B . 1900年    北京 C . 1901年    南京 D . 1937年    重庆
18、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19、1915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与北京的男主人通话。下列通话符合该时代特点的是(   )

①“先生,您家小姐生病了”

②“先生,太太嘱咐您勤洗头,否则扎辫子太乱”

③“大人,您何时回来”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①③

二、综合题(共5小题)

1、      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到中国。看看下边的图片,结合你所了解的情况,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1)交通:      

(2)通信:      

(3)文化生活:      

(4)社会习俗:      

2、      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大炮打开,从此开始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进程。但同时,西方的近代文明也被带到了中国,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以下图片,请你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1)交通:      

(2)通信:      

(3)文化生活:      

(4)社会习俗:      

3、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阅读下列有关报纸的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报纸创办于何地?图二、图三所示报纸分别宣传了哪些主要的进步思想?这些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2)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今天还可以通过哪些大众传播媒体来获取信息、了解社会?面对众多的信息,我们应该持何种积极态度?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礼节,称呼变化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变化

叩头

鞠躬、握手

称呼变化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

                ②

(1)据图①回答:图中的铁路工程师是      ,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      

(2)图②中电话机首先在中国大陆的      (城市)的租界使用。

(3)表格中,辛亥革命前后这些礼节、称呼的变化表明了什么?

5、

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具有明显的近代化去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几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改成为等社会丰功伟绩。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三  轮船、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实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1)材料一中“轮船招商局”创办人是谁?请再举一家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大生纱厂”的创办人是谁?为挽回国家利益.发展工商业,他提出什么口号?

(2)材料二中提及了孙中山先生的哪些 “丰功伟绩”?

(3)从材料三中,列举“新兴交通工具”和“社会风尚的革新”的表现各一例。近代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川教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6.2近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