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1课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价同步练习题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 (共20小题)

1、1726—1729年,伏尔泰避居英国,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回国后发表《哲学书简》(又名《英国书简》),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据此可知
A . 伏尔泰主张用暴力推翻法国专制政体 B . 伏尔泰提倡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C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鼓舞了法国大革命 D .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
2、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虽然伏尔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启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1726年到了伦敦以后,诗人伏尔泰才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英国,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他从牛顿的著作中看到的是
A . 如何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证实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因 B . 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 C . 如何以推理为主要方式,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 D . 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
3、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伏尔泰所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是:
A . 教随国定 B . 信仰自由 C . 信仰得救 D . 因信称义
4、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 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B . 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C . 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 D . 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
5、伏尔泰在评论某国的政治时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
A .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B . 大革命后的法国 C .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 D . 统一后的德意志
6、1734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他的《英国书简》中写道:“英国的宪法《权利法案》已经如此的完美,使得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在几乎所有君主国家被剥夺的自然权利。”这主要基于(    )
A . 英国《权利法案》是最完美的法案 B . 英国人民获得了普遍的民主权利 C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制度遭到否定 D . 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
7、伏尔泰说:(英国)是世界上抵制国王达到节制君权的唯一国家,它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合理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如果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奠定英国这一政体基础的是:               
A . 议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B . 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C . 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D . 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完善
8、一直以来,人们多少认为英国属于欧洲的边陲地区,现在英国向中心靠拢了。可以说,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为欧洲发现了英国。欧洲“发现”英国主要是基于
A . 英国率先进行了宗教改革 B .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 英国最早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D . 英国确立了议会民主政治
9、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描绘当时英国的制度:“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他们这些权利是被剥夺的。这些权利乃是: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用笔向国家提意见的自由……”后来该书被查禁。《哲学通信》被查禁的原因在于
A . 抨击了法国的专制制度 B . 夸大了英国制度的民主性 C . 法国与英国的关系紧张 D . 伤害了法国的民族感情
10、主张过渡到期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的是
A . 富兰克林 B . 狄德罗 C . 伏尔泰 D . 孟德斯鸠
11、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伏尔泰曾为之深深感动,感慨道:“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争光的最伟大人物建立的纪念碑” 。下面解读最符合题意的是(    )
A . 说明英国的封建特权进一步被扫除 B . 表明英国政府对科学和人才的尊重 C . 因为牛顿开创了严密逻辑近代科学 D . 牛顿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12、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所著《哲学书简》里评论某国的政治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根据伏尔泰的评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18世纪的美国 B . 伏尔泰的主张是保守落后的 C . 伏尔泰认为贵族政治与平民政治是可以兼容的 D . 伏尔泰主张实行君主专制
13、“伏尔泰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所以伏尔泰也可能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这一推理最可靠的前提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A . 有少数抨击英国的君主立宪 B . 有少数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 C . 一般都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 D . 一般都抨击英国的君主立宪
14、法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个小盒子,里面保存着伏尔泰的心脏,盒子上是伏尔泰的一句话:“我的心脏在这里,但到处是我的精神。”伏尔泰之“精神”的实质是
A . 主张上帝至高无上 B . 提倡进步和理性 C . 实行开明君主制 D . 主张人民主权
15、伏尔泰是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下列有关伏尔泰的介绍,有误的是
A . 1717年,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荒淫,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11个月 B . 1726年,前往英国考察君主立宪制,深入研究牛顿的科学成果 C . 1734年,《哲学通信》出版,首次向国内系统地介绍了美国的政治制度 D . 1778年,病逝,灵柩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16、“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国王。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伏尔泰赞扬英国政体的这句话表明英国国王
A . 拥有无限的权力 B . 权力受到法律制约 C . 独自享有立法权 D . 擅长经商又很开明
17、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有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材料中含有的信息有(     )

①国王掌握国家财政大权

②国王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大权

③贵族重臣与城市代表享有立法之权

④国王地位崇高但权力受限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③④
18、有学者认为:“与欧洲文化相比,美国文化完全是山寨(仿造)起家的。”其“山寨”性表现在:
A . 效法英国的政党政治 B . 仿照法国的共和制 C . 依据德国的联邦制 D . 受惠于伏尔泰的“开明君主制”
19、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 史实: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结论:杜绝儒家以外其他思想的传播 B . 史实: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制度     结论:推动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C . 史实:“八七会议”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结论: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 D . 史实: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     结论:对启蒙思想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
20、“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光荣革命’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其“收效”主要体现在(     )
A . 恢复了召开议会的传统 B . 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C .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D . 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二、材料分析题 (共5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们这儿,老是有两党用笔或用阴谋斗争着;然而到了武装保卫国家和自由的时候,这两党又团结起来了.这两党互相监督着;他们互柏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性;他们互相憎恨,但是他们都爱国家。

一一伏尔泰论英国的政党

材料二    1796年,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认为政治派别的存在是美国最危险的敌人;它导致派系纷争,勾心斗角,民众的猜忌和骚乱,会毁掉新生的美国。

(1)伏尔泰和华盛顿对政党政治分别持什么态度?
(2)你如何评价政党政治。
2、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开明国家的首领 …… 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人们已经感觉到,和平、富饶、公共幸福统治着我们,法律保障了我们的财富,从来没有一个法官可以主观地解释这些法律。

——伏尔泰《巴比伦公主》

材料二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一是革了辫子的命。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民主没有精确值,只有近似值;…民主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多选题。

——黄相怀 李向军《“中国式民主”的现实逻辑与内在理路》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伏尔泰眼中的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2)结合所学,对材料二中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加以阐释。
(3)请结合近代中英两国的民主制度评述材料三的观点。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符),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其尊皆天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古者天下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以下便是英国法治所达到的地步: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他们这些权利是被剥夺的。这些权利乃是: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用笔向国家提意见的自由;只能在一个自由人所组成的陪审委员会面前才可受刑事审问的自由;不管什么案件,只能按照法律条文和明确规定来裁判的自由;放弃英国圣公会信徒对某些职位的特权,信仰的自由。

——伏尔泰《哲学通讯》

材料四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后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两段材料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不同?并分析导致两者看法不同的历史原因。
(2)依据材料三和四概括指出伏尔泰与陈独秀政治主张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观点相同的原因。
4、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的出名主要的是由于他的学说,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一一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制度这样描述:“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卢梭提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请回答:

(1)材料二中伏尔泰和卢梭关于国家政体方面的主张各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二相比,其对人文精神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
5、材料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孕育出两个新的阶级,一个是工厂主阶级,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前者一起日益增多的财富昭著于世,后者以其日益增多的人数引人注目。但这两个阶级在“旧制度”下都没有选举权,无法在现存政治体制内提出自己的要求,旧的政治体制与新的社会现实发生了冲突。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来旦《英国通史》

(1)材料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概括导致选举权的变化的共同要素。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1课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价同步练习题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