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六年级下册 第二组 第6课北京的春节 同步测试
年级:六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共1小题)
二、多音字组词(共1小题)
铺pū 间jiàn
pù jiān
三、我是拼音小能手(共1小题)
là | zhēn | zhēng | suàn | lì | áo | fěi | guàng |
月 | 子 | 风 | 瓣 | 子 | 粥 | 翠 | 庙会 |
四、写出近义词(共1小题)
万象更新— 娴熟— 照常—
五、写出反义词(共1小题)
慌乱— 喧哗— 机敏— 娴熟—
六、形近字组词(共1小题)
醋 熬 饺 拌 询
腊 傲 较 伴 循
七、我能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共1小题)
八、请你用“严”字组成四个不同的词语后再填空。(共1小题)
的后果 的神情
的批评 的考验
九、按要求写句子。(共1小题)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共1小题)
本文作者是 ,原名 ,字 ,满洲人,被授予 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剧本《 》《 》等。
十一、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把下面空着的意思补充完整。(共1小题)
让我们先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照北京的老规矩腊八这天家家都要 ,二十三要 ;二十四要 ;二十九要 ;三十晚上 ;初一、初二 ;正月十五 。
你能写出几个我国的民俗节日吗? 。
十二、有趣的标点。(共1小题)
唐朝诗人杜牧写过一首题为《清明》的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时间:
布景:
地点:
行人:
牧童:
十三、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自己积累的两幅对联。(共1小题)
十四、写出下列节日的农历时间。(共1小题)
除夕 腊月 重阳
正月 元宵节 中秋
十五、根据提示写出含“手”字的成语。(共1小题)
形容高兴的: 形容高明的:
形容容易的: 形容慌乱的:
十六、阅读与思考。(共1小题)
三个人去登山,第一人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了下来,他说:“我是()。”第二人登到半山,(),望着上面险恶高俊的山势,摇摇头说:“还是()吧!”也退了下来。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几次跌倒,都爬起来再上,无所畏惧,毫不气馁,最后,终于登上峰顶。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第一个人说:“登上峰顶,也不过那么回事,还是我省下许多力气。”第二个人说:“是呀!所以我适可而止,中途退下,还是明智的。”第三个人笑了笑,说道:“不过,顶峰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看到的。”
A适可而止 B知难而进 C知难而退 D气喘吁吁
A动作描写 B外貌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活动描写
十七、课内阅读。(共1小题)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粟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十八、对号入座。(共1小题)
味道A.滋味 B.兴趣 C.气味 D.感觉
十九、用“精”字组成的词语填空。(共1小题)
二十、选字填空。(共1小题)
迅猛 迅速 飞速
二十一、把词语补充完整。(共1小题)
七 八 张 结 象 新
灯火 日夜 万不
二十二、课文理解。(共1小题)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 , 和 写的详细,这样写的好处是 。
二十三、课外阅读(共1小题)
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西方的圣诞(dàn)、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zōnɡ)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yí)迹。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shū)的位置。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pào)的小树。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cí)祥的北极老人送的什么礼物。圣诞凌(línɡ)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 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yīnɡ)桃和粽(zònɡ)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bì)五毒。纽(niǔ)扣(kòu)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sānɡ)葚(shèn)、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suì)布缝的。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qū)原的关系。多么雅(yǎ)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lián)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niē)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个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的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juān)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suì)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tónɡ)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纽约第五街的霓(ní)虹(hónɡ)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yí)和园长廊(lánɡ)的雕(diāo)梁画栋(dònɡ),有成套的《三国》、《水浒(hǔ)》或《红楼梦》。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耍枪。我小时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shú)秸(jiē)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边。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qiān),旁边站着个梳(shū)了抓髻(jì)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灯,是店铺最有吸引力的广告。所以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60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了。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当时我一边儿逛(ɡuànɡ)灯一边儿就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zāo)的要去掉,可像这样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