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4课《在柏林》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达标(共7小题)

1、组词。

           指           假           神      

           脂           遐           伸      

2、给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yì  yù)           (chī  chǐ)      笑     咔(cā  chā)      

(bǎi  bó)      林    (shǎ  sā)      笑     寂(jìn  jìng)      

3、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
(1)“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中“嗤笑”一词指      地笑,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2)请你结合下面的描述,写出与“笑”有关的词语。
无意义地一个劲儿地笑。      
不显著地、不出声地笑。      
含有讽刺、不满意、无可奈何、不屑、不以为然等意味或怒意的笑。      
4、读拼音写词语:

bó   lin

jiàn  zhuàng

bù  jiǎ  sī  suǒ

hòu  bèi  yì

zhǐ  shǒu  huà  jiǎo

      

      

      

      

      

5、填空题。
(1)秦时明月汉时关,      
(2)      ,将军夜引弓。
(3)《在柏林》是一篇      ,作者是      国女作家、记者。文章      ,截取战争中一列火车的一个小画面。体现了      ,以及      
(4)写在      期间,一个在战争中      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姑娘的嘲笑。老兵说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      
6、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李阳当选全国十大“最美家乡人”称号。 B . 教育是传播优秀文化,培养年轻-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C . 万名青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盐城共创“全国文明城市”。 D . 通过“我心中的英雄”评选活动,全社会掀起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热潮。
7、对《在柏林》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了震撼。 B . “静得可怕”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C . “静得可怕”是基于老兵说话的同时眼光散发出的威慑力。 D . “静得可怕”激起读者的思考,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恶与愤恨。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课外阅读

悲惨世界(节选)

雨  果

    沙威脚步缓慢地离开了武人街。

    他生平第一次垂头丧气地走着,也是生平第一次把两手放在背后。

直到今天,沙威只采用拿破仑两种姿势中表示果断的那一种:两臂在胸前相抱;另一种表示犹豫不决的是两手放在背后,这种姿势对他是陌生的。现在,发生了变化,他全身显得迟钝忧郁,惶恐不安。

    沙威两肘撑在栏杆上,两手托着下巴,指甲机械地紧缩在他密密的颊须里沉思着。一件新奇的事,一次革命,一桩灾祸正在他的心里发生,他有必要检查一下自己。沙威异常痛苦。

    几小时以来,沙威已不再是个头脑简单的人了。他心里十分混乱,这个脑袋在盲目执行时是很清晰的,现在则已失去它的清澈,在这块水晶中已产生了云雾。沙威的良心使他感到他的职责已具有两重性,这一点他已不能对自己掩饰。当他在塞纳河滩意外地碰到冉阿让时, 他当时的心情就好比狼又抓到了它的猎物,狗又找到主人一样。

    在他面前他看见两条路,都是笔直的,确实他见到的是两条路,这使他惊惶失措,因为他生平只认得一条直路。使他万分痛苦的是这两条路方向相反。两条直路中的一条排斥另一条,究竟哪一条是正确的呢?

    他的处境真是无法形容。

    被一个坏人所救,借了这笔债又还了他,这违反自己的意愿,和一个惯犯平起平坐,还帮他忙,以此报答他帮自己的忙;让别人对自己说“走吧”,自己又对他说“你自由了”;为了个人的原因而不顾职责,这一普遍的义务,但又感到在这些个人的因素中也存在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可能还要高一等;背叛社会为了忠于良心;这些妄诞的事他居然都做了,而且还压在他的心头,把他吓呆了。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形容失望或受到挫折时情绪低沉的样子。      

指内心非常害怕,十分焦躁不安。      

(2)拿破仑两种姿势中,两臂在胸前相抱表示      ;两手放在背后表示      
(3)在沙威前面的两条没有交集相互排斥的路,沙威选择了哪一条?
(4)沙威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处境真是无法形容?
2、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在柏林

    ①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假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②“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③   小姐   他说   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   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   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   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根据括号内语句的意思,在前面的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成语。

①聪聪的心算能力非常强,一看题目就能      (不经过考虑)地说出正确的答案。

②对别人      (用手脚示意,乱发号施令)是不文明的行为,也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2)文中两个小姑娘一次“嗤笑”一次“傻笑",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是(    )。 (2)
A . 渲染气氛。 B . 设置悬念。 C . 埋下伏笔。 D . 烘托心情。
(3)文段①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说明了      。句中“几乎”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4)文段①中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是            ,这描写是为了揭示      
(5)文段①中多次重复“一,二,三……”的原因是      
(6)将文段③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双重否定可改为陈述句。
(7)在文段③空白处加标点。
(8)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9)文段④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10)大家为什么都不说话?你觉得他们都在想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4课《在柏林》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