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第一单元第4课《藏戏》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运用(共9小题)
雅鲁藏布江 咆哮 吞噬 宏愿 为民造福
哄 大笑 两面三 心所欲 哉游哉
的激流 的江水
的百姓 的牛皮船
的七位姑娘
藏戏具有鲜明的特点。藏戏的演员必须戴着 演出,表示戏中的人物身份;演出时以 作背景,以 作背景;藏戏有固定的演出程式,开场 ,正戏 ,结尾 ;藏戏的唱腔、动作 ;藏戏的演出时间 。
藏戏的开山鼻祖是 ,他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是为了 。
僧人 缰绳 吞噬 青面獠牙
一 所 广 稀 能 善
行 积 分文 两 三
别 所 心 欲 哉 哉
二、阅读理解(共2小题)
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声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池畔。月光似水,静影沉壁,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和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昴,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阿炳为什么会听到“叹息”和“哭泣”?阿炳听到的“倾诉”和“呐喊”可能是什么?)
①用文中的语句来描述:
②这首曲子要表达的感情是:
传说,唐东杰布在母亲的肚子里待了80年,出生时头发胡子都白了。因此,在藏戏里,他的面具是白色的,前额饰有日月,两颊贴着短发,眉眼嘴角永远带着神秘的笑。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②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这是 的面具。
②用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这是 的面具。
③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这是 的面具。
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
13岁中学生当选“教育年度人物”
9年来,她共捡了13万节废旧电池;她是吉尼斯纪录中“为宣传环保穿越整个青藏高原年龄最小的人”。北京东方德才学校初一年级学生王君婧,2007年1月当选朝阳区首评的教育系统“教育年度人物”。13岁的她是10名入选者中唯一一名学生。
7岁那年,王君婧到西藏去玩,在珠穆朗玛峰下捡到了3节电池,天真的她固执地认为“电池都是4节在一起的”,为寻找剩下的那节电池,她先后穿越了滇藏、青藏、川藏三地。9年来,她的行程长达8万公里,拾电池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读了以上内容,你想到了什么?请和别人交流一下。
和同学一起讨论:班级纪念册应该包括哪些内容?需要搜集哪些资料?怎样分工?制订一份编制计划。下面的计划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