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积累(共6小题)

1、解释下列词语。
(1)等闲:       
(2)逶迤:       
(3)磅礴:       
(4)开颜:       
2、看拼音,写词语。

wēi yí

páng bó

tiě  suǒ

      

      

      

ní  wán

hán  lěnɡ

mín  shān

      

      

      

3、比一比,再组词。

                暖              闲      

                缓              闭      

4、根据要求完成字词练习。
(1)根据字义,选字填空。

度:①事物所达到的程度;②度量,能容纳承受的量;③过,由此到彼;④所打算或考虑的。

渡:①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②载运过河;③渡口。

      重洋          日如年    置之      外    过      时期

(2)根据词语的用法,选词填空。

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      渡过:常用于江河湖海或困难、危机等。

①新冠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      这个难关。

②新冠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      了一个特殊的春节。

5、给下面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万水千山只等闲(    ) (1)
A . 平常 B . 空闲 C . 无端,平白地
(2)乌蒙磅礴泥丸(    ) (2)
A . 通过 B . C . 滚动
6、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课文理解(共5小题)

1、根据《七律·长征》默写填空。
(1)五岭逶迤腾细浪,      
(2)这首诗的颈联是            
(3)强化主题、升华主旨的句子是            
2、细细品味,学会表达。
(1)“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      的心情。
(2)“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形象地再现了      
3、我会填写。
(1)诗中,作者选取了      作为“千山”的代表,选取了      作为“万水”的代表。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借“细浪”“泥丸”来指蜿蜒连绵的五岭山脉和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            一样渺小。由此我体会到了红军      
4、根据提示完成词语练习。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句中的“远征”是指      ,“只等闲”是指      。全句诗意是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中的“千里雪”是指      ,“三军”是指      ,“尽开颜”的意思是      
5、填空。

《长征》是                  月写的一首      律诗。这首诗共      行,每行      个字。押          韵。第      行,总写红军      ,三、四行具体写红军过            的情景,五、六行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巧渡      和飞夺      的场面,七、八行写红军翻过            的心情。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      ,热情地歌颂了      

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
2、“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显得高峻雄奇,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说说《七律·长征 》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写山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四、阅读理解(共2小题)

1、课外拓展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做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起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 )着短枪,( )着马刀,( )着手榴弹,( )着敌人①密集的枪弹 , ( )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②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 , 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③奋勇向前,不考虑自身的安危 , 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里,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④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1)给短文加一个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这篇短文的第二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

          ②         ③           ④      

(4)为第一、二自然段选合适的段意,把序号写在括号内。

①第一自然段( )

A.两个团的敌人守住天险泸定桥    B.夺取泸定桥的准备

②第二自然段( )

A.二连突击,三连铺桥    B.我军发起总攻,冲向对面

(5)文中“党的号召”具体指下面哪句话?( ) (5)
A . “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B . “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2、课内拓展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      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5)
A . 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 . 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 . 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 . 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