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名师联盟2020年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24小题)

1、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这场“谈话”(    )
A . 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 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C . 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 . 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
2、18世纪60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准课程。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 近代大学成为了新思想的摇篮 C . 近代自然科学常识逐渐普及 D . 人文精神与科学观念相互交融
3、19世纪,英国政府在各工业城市建立城市学院,推行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不少的城市学院在20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 产业革命扩大了教育需求 B . 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优势 C . 政府极力调节劳资矛盾 D . 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不足
4、有学者认为“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这一创造的作用体现在(    )
A . 确保了宗法制的实施 B . 容易造成君权的高度集中 C . 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D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材料反映了(    )
A . 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 B . 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 C . 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 D . 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
6、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点是(    )
A . 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B . 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C . 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 D . 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
7、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临时任用)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宋代的这一做法(    )
A . 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 B . 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 C . 有效的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 D . 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
8、公元前4世纪,希腊很多城邦出现了雇佣兵完全或大部分取代公民兵的现象,雇佣兵屡次成为城邦内部并不占主导的政治派别和僭主的政治工具,服兵役不仅是他们单纯的义务,更是谋生的手段。这说明,雇佣兵的盛行(    )
A . 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 . 加快了希腊城邦的衰颓 C . 调动了公民生产积极性 D .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9、190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选民在下次议会选举中,不仅要看执政党执政的成绩与表现,还要看反对党是否尽到了反对的责任。“影子内阁”的设置(    )
A . 标志英国政党政治形成 B . 破坏了政府政策实施的连续性 C . 是议会政治妥协的结果 D . 推动了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完善
10、以下是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的比较表。表中现象造成的后果是(    )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A .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 经济结构完成转型 C . 列强控制经济命脉 D .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11、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来要讲话:“《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包括(    )

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②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③指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现实

④指导和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 D . ①②③④
12、“万隆会议的成功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应该说,万隆会议是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起点。”上述材料说明,万隆会议(    )
A .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 . 推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 C . 有利于淡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D . 否定了“一边倒”外交的合理性
13、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
A . 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 B . 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 C . 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 D . 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
14、下表记载的是1867—1892年中国进口棉花和棉纱价格变动情况。表内记载情况表明,当时(    )

年代

棉花进口价格(关两/担)

棉砂进口价格(关两/担)

1867

13.79

43.29

1870

13.25

38.21

1874

8.34

28.62

1880

10.33

24.08

1886

8.03

20.46

1892

10.85

16.97

A . 各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B . 进出口贸易以棉花和棉纱产品为主 C . 洋棉和洋纱已占据市场的主体地位 D . 农民家庭棉纺织业受冲击日益严重
15、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新年画《又增加了两分》(局部),描绘了一位年青的姑娘在麦收劳动中表现优秀,获得了集体评工会增加的两个工分。这反映了当时(    )

A . 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C . 男女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D . 互助劳动提升农民积极性
16、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各国的做法(    )
A . 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B . 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C . 促进世界市场协调的发展 D . 有利于本国经济长久健康的发展
17、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網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敬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    )
A . 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 . 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C .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D . 为新经济改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
18、1971年5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停止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向美国兑换黄金,同时还宣布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这一政策(    )
A . 巩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 B . 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 C . 改变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 . 增强了各国对美国的依赖性
19、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而大图或双而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 . 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 C . 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 D .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20、下表是1898年1—5月中国社会各界的若干变法方案及措施。据此判断当时(    )

1月

兵部尚书荣禄请参酌中外兵制,设立武备特科;康有为《请大誓臣工开制度局革旧图新以存国柞折》;严复《拟上皇帝书》

2月

清政府官员伍廷芳《奏请变通成法折》;黄思永奏请发行昭信股票

3月

御史陈其璋奏请统筹全局向英国借款;刚毅奏请裁冗员薪水、各局杂支、整顿保甲等

5月

张謇《农工商标本急策》

A . 变法呼声高涨 B . 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共识 C . 改革措施密集推行 D . 维新派放弃政治变革要求
21、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这场大火似乎也引发了法国人对本土历史遗产的关注,维克多·雨果所著的《巴黎圣母院》小说也因此销量大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
A . 将美丑对照的原则运用到了极致 B . 以英雄为主题鼓励人们与命运斗争 C . 是一部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作品 D . 被后人称为法国“社会百科全书”

二、材料分析题 (共4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末以来,围绕着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冲突不断,1947年,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未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决定在该地区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并将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视为“圣城”的耶路撒冷实行国际共管,由于决议对土地的分割明显有利于犹太人,遭到了阿拉伯人强烈反对,1948年以色列国宣布成立的次日,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叙利亚等5国相继出兵巴勒斯坦,拉开了中东战争的序幕,美苏两国出于自身利益需求介入,导致阿以矛盾复杂化,到1973年,阿以双方先后爆发了四次大规模战争。

1978年经美国总统卡特从中斡旋,埃、以双方首脑在美国的戴维营进行长达半个月之久的谈判,最后签署了“戴维营协议”,以色列将其占领的西奈半岛归还埃及,结束了阿以之间30年的全面冲突状态。1991年,在马德里召开了由美苏主持的中东和会,确立了以巴、以双边该判为核心的“马德里框架”,依照这一框架,埃及、约旦与以色列先后签署和平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叙利亚,黎巴嫩与以色列的双边谈判,因领土争议而中断;巴、以双方冲突焦点的耶路撒冷归属谈判,至今仍未能达成一致协议。

——摘编自青觉《阿以民族冲突的现状及解决前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阿以冲突及升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东和平进程的特点及历史启示。

三、论述题 (共1小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空间是历史事物发生、发展的舞台,同一空间的诸多历史事物往往有着密切联系,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构成一个个时间序列。下图就反映了这一点。

根据材料,请先在①—④四个事件之前任意位置增加一个英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事件,然后解释事件序列之间的逻辑关系。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湖北省名师联盟2020年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