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科学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共10小题)

1、月亮、萤火虫都是光源。(    )
A . 正确 B . 错误
2、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
A . 正确 B . 错误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
A . 正确 B . 错误
4、地球内部结构,从里到外依次为地核、地壳、地幔。(    )
A . 正确 B . 错误
5、电线外面包着的塑料仅仅是为了防止电线生锈。(    )
A . 正确 B . 错误
6、我们不能透过放大镜和望远镜直接去看太阳。(    )
A . 正确 B . 错误
7、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
A . 正确 B . 错误
8、从地形图上我们知道,地球上陆地多,海洋少。(    )
A . 正确 B . 错误
9、狗尾草和浮萍都是水生植物。(    )
A . 正确 B . 错误
10、司机通过反光镜观察到车后的情形,说明光有时是沿着曲线传播的。(    )
A . 正确 B . 错误

二、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共20小题)

1、下列现象能说明树有生命的是(    )。
A . 树上有鸟窝 B . 树干可以做家具 C . 树会生长
2、香蕉、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的叶子形状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 植物的根系不同 B . 生长的环境不同 C . 土壤中的养料不同
3、水族箱里的沙石、水和生活在箱中的水生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组成了一个(    )。
A . 食物链 B . 生态系统 C . 食物网
4、我国西部山区的人们用太阳灶(如图)烧开水是用(    )汇聚光线的原理。

A . 凹面镜 B . 凸面镜 C . 凸透镜
5、生态瓶中的小鱼由于缺氧不断浮出水面。为了使小鱼生活得更好,我们可以(    )。
A . 增加植物数量 B . 增加小鱼数量 C . 减少水量
6、许多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
A . 板块碰撞 B . 火山爆发 C . 板块拉张
7、下列仪器中,专门用来测量水的多少的仪器是(    )。
A . 酒精灯 B . 量筒 C . 天平
8、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快速传播,主要是因为空气(    )。
A . 没有固定形状 B . 有重量 C . 可以流动
9、从科学角度来看,“落叶归根”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是因为枯死的树叶可以转变为土壤中的(    )。
A . 矿物质 B . 腐殖质 C . 砂砾
10、蚕最喜欢吃(    )。
A . 桑叶 B . 白菜叶 C . 苹果
11、通常情况下,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时开始结冰。
A . 100℃ B . 10℃ C . 0℃
12、在一个盒子里装上潮湿的泥土,盒子的一端用黑布遮住,另一端不遮住,然后将蚯蚓放在盒子中间。这个实验主要研究的是(    )。
A . 温度对蚯蚓的影响 B . 湿度对蚯蚓的影响 C . 光照对蚯蚓的影响
13、黄白色,表面有纹路,比较轻,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这是对(    )的特征描述。
A . B . 塑料 C . 木头
14、当把一块条形磁铁悬挂起来,静止时(    )。
A . 一端指东,一端指西 B . 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C . 一端指东,一端指南
15、下列装置中,用于蒸发实验的是(    )。
A . B . C .
16、下列仪器中,(    )是古代的人们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计时的。
A . 沙漏 B . 日晷 C . 水钟
17、下列物质中,不能在水中溶解的是(    )。
A . 面粉、沙 B . 高锰酸钾、味精 C . 食盐、砂糖
18、小李通过实验认为:流水能改变岩石的模样。下列最能支持他的证据是(    )。
A . 若石加热后放入水中会裂开 B . 经常有水的岩石上面会长出青苔 C . 岩石放进装有水的瓶中摇晃,会有细碎的颗粒出现
19、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过一会儿,试管壁上出现了水珠,这说明土壤中有(    )。
A . 空气 B . 水分 C . 生物
20、2019年1月3日,我国自主研发的(    )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作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着陆的航天器,它将对月球地质、资源等进行科学探测。
A . 神舟十一号 B . 长征二号 C . 嫦娥四号

三、读图画图题(共10分) (共2小题)

1、某个星期天,天气晴朗。小张用一根20厘米长的筷子、一块木板、一张白纸,做了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并利用它进行半天的观测,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出了筷子影子长度变化折线图(如图)。

(1)从图中我们知道,刚开始影子的长度为      厘米。
(2)图中的筷子影长变化规律是(    )。 (2)
A . 随时间推移,筷子影子逐渐变长 B . 随时间推移,筷子影子逐渐变短 C . 随时间推移,筷子影子先变长再变短
(3)从图中知道小张是在(    )做这个实验的。 (3)
A . 上午 B . 中午 C . 下午
(4)按图中影子的变化规律,当这个实验进行到4个小时的时候,影子将会(    )。 (4)
A . 完全消失 B . 逐渐变短 C . 逐渐变长
(5)为了提高实验观测的准确性,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5)
A . 可以在树荫下进行实验 B . 选一个始终能照到阳光的地方进行实验 C . 可以不断调整木板的角度
2、设计环保小车

某校科技节活动中,将举行设计环保小车的比赛。设计要求:①不能使用电动马达;②行驶的距离要尽量长。请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设计。

动力材料

 

设计草图

设计意图:

四、实验探究题(共50分) (共4小题)

1、实验探究题

(一)一起种凤仙花

凤仙花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风仙花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为此,小芳和同伴展开了讨论……

小芳:用什么方法证明呢?

小章:把种子分成两组,一组放在黑暗环境,另一组放在明亮的环境,进行观察。

小芳:两个组的其他条件应该保持一致。

(1)从对话中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探究活动正处在(    )阶段。 (1)
A . 发现问题 B . 设计实验 C . 得出结论
(2)他们选择的探究问题是“种子发芽是否需要(    )”。 (2)
A . 光照 B . 水分 C . 适宜的温度
(3)他们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3)
A . 对比实验 B . 模拟实验 C . 演示实验
(4)在这个实验中,小芳统计了全班同学的实验数据。

环境变化条件

种子总数量(粒)

已发芽量(粒)

未发芽量(粒)

明亮的环境

110

105

5

黑暗的环境

110

106

4

①针对他们要探究的问题,经过实验,他们会获得(      )的实验结论。

A.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种子会更快地发芽

B.实验中未发芽的种子是9粒

C.光照对种子发芽没有明显的影响

②实验中有些种子没有发芽,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5)凤仙花丛中生活着许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许多食物关系。

             

(6)请选择图中的几种生物,写出凤仙花丛中的一条食物链。
(7)以上生物中,是生产者的有            
2、(二)烈日下的汽车

夏天,暴露在烈日中的汽车,车厢内部温度非常高。车的颜色不同是否会影响车内的温度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小陈和同学们对白色、红色、黑色三辆车型一样的汽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如下:

实验1:车身颜色与车内温度(℃)实验记录表

车身颜色

起始温度

1小时后温度

2小时后温度

3小时后温度

白色

35

39.3

42.1

44.2

红色

35

43.5

47.6

50.6

黑色

35

46.1

52.4

57.4

他们还发现不同的车子车内坐垫的材质也不一样,于是他们又选择了车身颜色相同、坐垫材质不同的2辆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如下:

实验2:汽车坐垫材质与车内温度(℃)的实验记录表

坐垫材质

起始温度

1小时后温度

2小时后温度

3小时后温度

皮质

35

38.5

41.1

42.8

棉质

35

40.6

43.6

45.7

(1)实验1,研究的问题是物体吸热能力是否与      有关的实验。实验2,研究的问题是物体吸热能力是否与      有关的实验。
(2)根据实验1表内数据,按吸热本领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2)
A . 红色、白色、黑色 B . 黑色、红色、白色 C . 白色、红色、黑色
(3)根据实验1表内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
A . 其他条件相同时,物体吸热本领强弱是没有规律的 B . 其他条件相同时,物体颜色越深,吸热本领越强 C . 其他条件相同时,物体颜色越深,吸热本领越弱
(4)通过实验2,我们发现:      的物体吸热能力更强。我的证据是:      
(5)为了降低车内温度,人们常常在挡风玻璃前加银白色的挡光板,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3、(三)我们研究“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现象,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02018年7月6日,因短时强降雨,瓯海区泽雅镇大坪头至麻芝川沿线一处发生山体滑坡,导致该路段交通暂时中断,所幸没有人员伤亡。为了研究山体滑坡的成因,班级同学做了以下实验。

    

(1)在实验中,洒水模拟的是      
(2)如果选择图A和图B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对山体滑坡程度的影响”,其中改变的条件是      ,不变的条件有            等。
(3)在比较图A和图B容器中的“径流”,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3)
A . 图A比较浑浊,图B比较干净 B . 图A比较干净,图B比较浑浊 C . 图A和图B容器内浑浊度一样
(4)选择图      和图      的方法可以研究“坡度大小对山体滑坡程度的影响”。他们组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5)除了上述2个因素会对山体滑坡的程度产生影响外,山体滑坡的影响程度还可能与      等因素有关。
(6)实验后,为了减少山体滑坡对人们造成的灾害,请你向瓯海区国土资源局提出一条建议:      
4、(四)汽车轮胎知多少

小王一家人去万象城吃晚饭,在停车场,他发现不同品牌汽车轮胎的宽度是不一样的,他家的汽车轮胎宽度是175毫米,有些汽车的轮胎宽度达到了275毫米。“汽车轮胎的宽度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回到家,他马上进行了“宽度不同轮胎固定车轮时摩擦力大小的实验”研究。

   

        窄轮胎小车                             宽轮胎小车

(1)小王同学使用的测力工具是      ,用      作为力的单位,使用这个工具首先要检查“指针”是不是在横线上      刻度线上。
(2)小王同学用胶带固定住车轮,模拟的是汽车(    )时的情景。 (2)
A . 紧急刹车 B . 正常行驶 C . 加速前进
(3)用胶带固定住车轮,这时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属于      (填“滚动摩擦”或“滑动摩擦”),实验中还发现轮胎上有花纹,这是为了      (填“增大”或“减小”)摩擦力。车上使用了滚珠轴承,这是为了      (填“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4)在研究“宽度不同的轮胎固定车轮时摩擦力大小的实验”时,小王同学得到以下实验数据:

拉动固定的车轮摩擦力大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窄轮胎

3.1N

2.9N

(    )N

宽轮胎

4.1N

4N

(    )N

“宽度不同轮胎固定车轮时摩擦力大小的实验”研究的是摩擦力大小与(    )有关的实验。

(4)
A . 运动方式 B . 触面小 C . 物体重量
(5)该实验改变的条件是      ;不变的条件有            等。
(6)上图是小王同学第三次的测量结果,请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以上数据,该同学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7)请根据实验结论进行猜想:是不是汽车轮胎的宽度越宽越好呢?

我的猜测:      ;理由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