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2019-2020年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句子默写(共1小题)

1、填空
(1)      ,阴晴众壑殊。(《终南山》)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诸子喻山水》)
(3)塞上长城空自许,      。(《书愤》)
(4)      ,后事之师。(《战国策》)

二、语言表达(共1小题)

1、选择
(1)下列不适合挂在中学教室里的励志条幅是( ) (1)
A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 . 如切如蹉,如琢如磨 C .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D .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2)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2)
A . 在通往机场的大道两旁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 B . 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使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C . 多年老友的书店终于要开业了,再忙我也要光临。 D . 洪水退去之后,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支援灾区。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白莽作《孩儿塔》序

    ①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②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③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④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⑤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⑥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1)对课题《白莽作<孩儿塔>序》理解正确的是(        ) (1)
A . 谈谈白莽作的《孩儿塔》序文 B . 介绍白莽作《孩儿塔》的序文 C . 为白莽作的《孩儿塔》写序 D . 为白莽作的《孩儿塔》的序文写序
(2)第①段中“这就使我更加惆怅”,你是如何理解“更加惆怅”的?
(3)第②段中划线句用白描手法再现了白莽的音容笑貌,刻画出他怎样的形象?
(4)第③段“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鲁迅先生的杂文在语言艺术上有很鲜明的特色,请结合第④段文字做具体分析。
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按时看日出的人

王开岭

    ①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②“按时看日出”,我猝然被这句话击中了。

    ③一位面壁写作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为什么?

    ④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它——

    ⑤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⑥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闭合”;而日出,刚象征着一种“绽开”,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被新的热量所充满。

    ⑦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渴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个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⑧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又是怎样过的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⑨或许只有寥寥几次吧,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早晨(可能是怎样的疲惫和不情愿啊),或偶尔登山观景之时。而更多的人或许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我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第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⑩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⑪意味着你已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⑫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经历了。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

    ⑬即使你偶尔起大早,忽萌看日出的念头,又能怎样呢?

    ⑭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

    ⑮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黏黏糊糊的感觉,老有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出租车的喇叭声……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水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种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你意识不到一种“新”,感受不到婴儿苏醒时的那种清新与好奇,即使你大睁着眼,仍觉像在沉沉的昏睡中。

    ⑯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⑰“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⑱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愿我们在那一刻能真正醒来。

——摘自《中国青年》

(1)“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结合全文,作者说的“幸运”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2)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笔墨集中的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从福楼拜的信中获得了精神启示——“按时看日出”。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按时看日出“的理解。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A . 这篇用文的题目是《按时看日出》,文章重点写了人如何看日出,同时写了人经常看日出意味着什么。写作角度独到,主题开拓深远。 B . 文章中多次提到了作者微妙的想象和感受。他把上班时迎接的阳光称为“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形象又不失深沉,发人深思。 C . 文章由福楼拜信中的一句话写起,接着与普通人的生活进行对比与反思。从中昭示人们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做一个有活力,有热量,有激情的人。 D . 文章中有许多警策隽永的语句,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在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大家作一个真正醒着的人,一个精神上苏醒的人。

四、诗歌鉴赏(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唐)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注释】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现四川奉节)西阁,此诗就是在那里写的。

(1)    本诗句写“月”。颔联写了      
(2)对诗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A . 首联中“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初升景象,赋予“山”动态的美。 B . “疑鹤发”、“恋貂裘”,既是诗人的推想,又描绘了月之白与月之寒。 C . 尾联,明写嫦娥孤寂,实则推己及人,表达诗人自况自伤之情。 D . 深秋月夜,诗人通过所见所感,抒发自己衰老孤寒、凄凉寂寞的境遇。
(3)“残夜水明楼”被后世称为“古今绝唱”,试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       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老子并称        。
(2)解释加下划线词语。

①百川      

望洋向若而叹曰      

仲尼之闻      

于时也      

(3)《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      。河伯见到海神后的反应是      。(用原文回答)
(4)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5)以下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A . 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 . 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 . 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 . 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墨翁传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①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②面,而形貌奇古,服危③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④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⑤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⑥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⑦,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⑧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⑨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⑩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注]①奚汲汲:奚,哪里。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②黧:色黑而黄。③危:高。④墨沈:墨汁。⑤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⑥诮:讥讽。⑦玄圭:黑色的玉。⑧侪:同辈。⑨弸:充满。⑩徼:求。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望见,咸异 ②客有诮曰 ③试则若土炭 ④客闻

(1)
A .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B . 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 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D .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躬操杵臼”,“龟手黧面”表现了墨翁制墨时“用力甚勤”。 B . 全文熔叙事与议论一炉,将要说明的道理寓于人物形象之中。 C . “他肆之屦恒满”中的“屦”,原指鞋,这里借指店中顾客。 D . 墨翁是一位隐士。名字不为人知,服饰、行为、与常人不同。
(3)翻译句子。

①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②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

(4)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墨翁”与“逐利者”的区别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

六、材料作文(共1小题)

1、读了下面这段文字,你想说些什么呢?

    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电影《天堂电影院》里,有一句台词:“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2019-2020年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