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学科高二年级必修三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共22小题)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①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杂交水稻问世
①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仿制的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②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70”烟标
“卫星”烟标
①中国将不再发展核武器 ②中国不承诺不使用核武器
③中国承诺不使用核武器 ④中国将继续必要的核试验
⑤发展核武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 ⑥进行核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灭核工业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②中国开始掀起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热潮
③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④对巩固国防,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
②中国已跻身于世界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三个国家之列,显示出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
③2013年6月20日,我国女航天员王亚给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们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
④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令西方发达国家叹为观止。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①我国已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②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我国科技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共3小题)
从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定、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尖端技术的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国防力量。这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问题:
材料一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年,中国成功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成功地回到地面。2005年10月12日上午9点整,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成功。飞船升空十多分钟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太空。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返回舱成功降落。
材料二 在多部门的通力协作、共同努力下,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点05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工作人员控制下的多次变轨,11月7日早晨,正式进入200公里绕月轨道,开始了一年的探测工作历程。“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是中国对遥远月球展开探测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第一步。有人说,“嫦娥探月”的意义实际已远远超出了工程本身,具有深远影响。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材料四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