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
年级: 学科:物理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
1、某同学从远处走向一面穿衣镜,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及像和人之间的距离正确的是( )
A . 像大小不变,像和人之间的距离变小
B . 像变大,像和人之间的距离变大
C . 像变大,像和人之间的距离变小
D . 像大小不变,像和人之间的距离不变
2、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 . 响度
B . 音色
C . 音调
D . 频率
3、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来观察邮票细节,放大镜与邮票的距离应( )
A . 大于20cm
B . 等于10cm
C . 小于10cm
D . 在10cm与20cm之间
4、小明用一台旧洗衣机洗衣服,通电使用时,由于洗衣机的剧烈振动而发出噪声,这时他采取的措施是把洗衣间的房门关上,他是通过哪种途径减小噪声的( )
A .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 .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 上述三种途径均采用
5、如图1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 湖中倒影
B . 水“断”筷子
C . 民歌节夜晚的灯光
D . 镜中的陶罐




6、如图所示是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 )
A . 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B . 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 . 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 . 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7、在“五岳”之一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直线传播
B . 光的色散
C . 光的反射
D . 小孔成像
8、小佳从平面镜里看到电子钟的图像如图3所示,这时的实际时刻是( )
A . 21:10
B . 10:21
C . 10:51
D . 12:01
9、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鸡蛋时,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
A . 先液化而后汽化
B . 先升华而后蒸发
C . 先液化而后升华
D . 先凝华而后升华
10、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看见岸上树梢位置变高了。如图4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哪一幅图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A .
B .
C .
D .




11、如图5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物质为非晶体
B . 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 . 在第5min时物质已全部熔化
D . 第10min时物质处于液态
12、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老师把一块平面镜CD竖立在讲台上,坐在B点的甲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坐在A点的乙同学(如图6所示)。在这一现象中,光的反射角是( )
A . ∠1
B . ∠2
C . ∠3
D . ∠4
13、如图7所示是常见的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示意图,现要进行视力矫正,则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正确的是( )
A . 远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B . 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C . 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D . 远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14、小明上学过程中,先骑车以2m/s的速度行驶了600m,然后停了2分钟,接着以5 m/s的速度走了400m到校,请问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 . 2m/s
B . 5m/s
C . 3m/s
D . 2.5m/s
15、蜡烛放在如图所示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小红画了图中的光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小红画的光路是正确的
B . 透镜成的是虚像
C . 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D . 透镜的焦距小于10cm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火焰的位置如图9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个清晰地像,则( )
A . 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 .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
C . 把蜡烛向左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得到更大的实像
D . 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右移动可得到更大的实像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 的缘故(均选填物态变化名称)。
2、观看电影时,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看到银幕上的影像,是由于粗糙的屏幕发生了光的 反射(选填“镜面”或“漫”),此时反射角 入射角(选填“等于”或“不等于”),同时我们能分辨出银幕上不同人物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 不同。
3、在SARS病毒肆意地侵害人类的时候,各单位、住户除了用“84”消毒液喷洒和过氧乙酸熏蒸预防外,还常用 灯来灭菌,另外,个别科研部门在与非典的斗争中研制出了多种非接触式快速(不超0.5s)测量体温的仪器,它们是利用 测温的。(两空均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4、如图10所示,手机上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如果摄像头的焦距为5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 cm,能形成 (选填“倒立”或“正立”)缩小的实像。
5、如图11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小丽用焦距为5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当她把蜡烛放在位置A时,光屏应向M点的 测移动(选填“左”或“右”),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调好后,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此成像特点常应用在 上(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
6、如图所示,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MN是两种介质的分界面,其中一种介质是空气,则入射角度数为 ,MN的 侧是空气(选填“左”或“右”)。
三、作图与简答题题:(共3小题)
1、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将图中的光路图补画完整.


3、我们经常听天气预报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
相遇,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带……”。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暖湿气流携带较多的水分,为什么不一定降雨,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
(2)干旱时,实施人工降雨常向高空抛洒干冰,请问干冰的作用是什么?
四、实验题:(共3小题)
1、如图15所示,是小郭同学探究光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
(1)实验中,把平面镜放于水平桌面上,纸板应 于平面镜(选填“平行”或“垂直”)。
(2)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这种反射 (填“遵循”或“不遵循”)反射规律。
(3)如图15甲所示,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i减小,这时∠r跟着减小,使∠i增大,∠r跟着增大,由此可知: 。
(4)如图15甲所示,入射光线为EO,反射光线为OF,若让一束光沿FO射入,我会发现反射光线沿OE反射,这说明了 。
(5)如图15乙所示,把半面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 。
2、小汪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立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16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3)点燃竖立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小汪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可能是 。
(4)改进实验后,移动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5)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
物距/cm |
像距/cm |
像与物大小比较 |
|
第一次 |
12.0 |
12.0 |
等大 |
第二次 |
15.0 |
15.0 |
等大 |
实验表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 高度上。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 .
(4)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 方移动(选填“上”或“下”)。
(5)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五、计算题:(共2小题)
1、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列火车向着远处的山崖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列车经过某处时鸣了一声汽笛,约1.5s后听到回声(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那么: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列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2)该列车鸣笛时距山崖大约是多少米?
2、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 |
331 |
冰 |
3230 |
空气(15℃) |
340 |
铜 |
3750 |
煤油(25℃) |
1324 |
铝 |
5000 |
水(常温) |
1500 |
铁 |
5200 |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一条)?
(2)在一根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分别听到由金属管和空气传过来的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是多长?(此时气温约为15℃)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