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诗词讲究用字,下面各句加下划线的字起到化静为动作用的一项是(    )
A . 鹰击长空,鱼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B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树三匝,何枝可依 C . 狗吠深巷中,鸡桑树颠 D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比喻修辞时搜集到的课本例句,经过梳理归类,其中“像”或“好像”都不表示比喻的一项是(    )

①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②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

③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④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着台儿沟的寒冷。

⑤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⑥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 。

A . ①②③ B . ①④⑤ C . ②⑤⑥ D . ③④⑥
3、下面是某同学描述故乡变化的文字,请仔细阅读并完成下列小题。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故乡的模样,数十座低矮不一的房屋,在炊烟弥散的树影里错落,根茎般伸延的土路衔连所有的院落;几棵浓荫翳日的榕树屹立村头,一湾沟圳从树旁穿过。村里人总是与缠身的贫穷作战,(      )。他们甚至在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日子里,也无心留意花红柳绿,即使是夜晚,也没有闲心去想一想春天的____________,而是头顶三两疏星,到下弦月映照下的田沟去看水、放水。而今,故乡的变化可谓是_______________,最让我高兴的是,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疏浚河沟,遍栽的果树,滴翠的竹林。每当我在村头漫步、桥上徜徉;或在亭中流连、塘边沉吟……无不身入、心入,感受每一寸土地呈现的变化。对我自己来说,尽管往事如流水一般过去,但回望故乡人身上_____________的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品格,都激励着我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A . 他们无论白天黑夜,总是把心搁在田野上,搁在庄稼中,搁在泥土里 B . 无论白天黑夜,他们总是把心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搁在田野上 C . 他们无论白天黑夜,总是把心搁在庄稼中,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 D . 无论白天黑夜,他们总是把心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
A . 萦绕 花团锦簇 翻天覆地 凸现 B . 缠绕 姹紫嫣红 判若云泥 凸显 C . 萦绕 姹紫嫣红 翻天覆地 凸显 D . 缠绕 花团锦簇 判若云泥 凸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A . 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疏浚河沟,遍栽的果树,滴翠的竹林。 B . 故乡开始注重生态保护,疏浚河沟,遍栽果树,花草复萌,竹林滴翠。 C . 故乡开始注重生态保护,疏浚河沟,遍栽果树,复萌的花草,滴翠的竹林。 D . 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遍栽果树,疏浚河沟,竹林滴翠。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您,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

    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 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 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很重要哩!

    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二: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几十年如一日,一双胶鞋两腿泥,从田边到田里,从这块田到那块田。一辈子当“庄稼汉”研究玉米,当年做出这个决定,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多打粮、吃饱饭。

    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春玉米亩产2500斤的消息让他心里暗暗较上了劲儿。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两三百斤。李登海说:“他是美国的农民,我是中国的农民,他能开创美国的高产纪录,我要开创中国的高产玉米纪录。”

    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震惊世界。南方的口粮问题解决了, 可北方呢?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在莱阳农学院,老师刘恩训被他的勤奋打动,送给他20粒从国外带回来的杂交玉米种子, 这在当时真是比黄金还要珍贵。

    在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于是从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海南,把一年一次育种变成三次。他一次次从山东到海南,犹如大雁般迁徙。一年又一年,李登海的作息只有“玉米时间”,没有“北京时间”。太阳一出来就要下地, 整天跟着玉米转。几十年,他没回家过过一次春节。

    1988年,李登海率先育出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掖单13号,此后六次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但他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力争“在后半生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粮食”。

    (摘编自邢斯嘉王茂盛《李登海:一粒种子寄家国》)

    材料三:

    中国政府14日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用事实表明,14亿中国人非但没有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还创造出以有限资源确保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世界奇迹。

    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白皮书介绍,目前中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粮食安全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其中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至关重要。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3%,其中,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单产达到每公顷近18.1吨,刷新了世界纪录。

    当今世界依然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养活自己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但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白皮书宣示,积极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践行自由贸易理念,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中央广电总台国际锐评《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材料一作为一篇人物访谈,主持人详细介绍了袁隆平的成绩,从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以及探索之路等方面进行了采访。 B . 李登海和袁隆平在探索之路上有许多共同点,如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都充满艰辛,都勇于创新,不断突破自己创造的记录。 C . 材料三是一篇新闻评论,主要介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内容,并结合数据说明中国在粮食生产上取得的成就。 D . 中国在实现了粮食自给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情况下,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袁隆平、李登海都是粮食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B . 我国的杂交水稻和玉米的产量都已经非常高,这充分表明,单就粮食的产量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是非常牢固的。 C .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展现了中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明了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的决心。 D . 中国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积极分享粮食市场,表明中国是坚决反对国际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
(3)请从文体角度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如何表现袁隆平、李登海二人优秀品质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嘱 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他走进屋,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眼泪笑着说:“这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的升起又幸福的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梁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是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的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 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 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 “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得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梁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文中运用“成天说”“你爹哩”“焦愁”等口语,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符合人物的身份,也表现出作者对平原农村生活的熟悉。 B . 作者没有让水生爹正面出现,而是借水生嫂的叙述,将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胜利的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C . 本文采用顺叙的叙述方式,描写了水生夫妻短暂相聚又分离的故事,以时间为节点,结构分明,脉络清晰,富有层次而又浑然一体。 D .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你疯了吗?慢些!”这些语言自然朴实,体现了水生的直爽,反映出他一心报国、舍小家顾大家的坚强决心。
(2)小说的题目是“嘱咐”,但主要内容是围绕“重逢”而展开的,你认为题目用“嘱咐”好,还是用“重逢”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o
(3)水生嫂是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具有独特魅力的女性形象,本文将其刻画得生动形象。 请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①巧用神态描写,“呆”中见深情

②品其话,见其人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材料二: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

    材料三:

    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遏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材料四: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 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 ,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鲁肃乞奉命表二子     吊:讨伐 B . 使诸葛亮权           诣:前往拜见 C . 操军不利,引江北     次:驻扎 D . 可烧而也             走:击退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B . 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C . 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D . 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史家著史常于细节之中见褒贬。魏、蜀、吴三家史书均称曹操为“公”而不称其名,体现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表现《三国志》作者奉曹魏为正统的情感取向。 B . 史家写人善传其神。《吴书》记载孙权在曹操大军压境、力量悬殊、众臣畏惧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坚持与刘备联军抗曹,彰显其英勇果断的一代雄主风范。 C . 史家纪事讲究详略。四则材料同记赤壁之战但详略有别,后两则材料都详细记述作战过程,记述了火攻奏效,曹军战船被孙刘联军全部焚毁,只能败逃的史实。 D . 史家善于将观点隐于叙事之中。材料四记述黄盖诈降,曹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指点点,毫无防范,暗示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非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
(4)请将下面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o

①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②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四、诗歌鉴赏(共1小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 , 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释】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 . “鱼龙怒”运用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之势。 C . “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 . 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2)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共1小题)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屈心抑志,大声疾呼①“            ”(《梦游天姥吟留别》),活得脊梁愈挺,豪情满怀;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一句②“            ”(《归园田居》)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③“            ”(《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不管是李清照的酒淡愁浓,还是辛弃疾遥想当年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壮怀激烈,都满溢了生命的诗意。

六、语言表达(共1小题)

1、下图是“农民休闲生活方式”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请据此图就如何提高农民精神生活水平向当地政府提两条建议。要求:建议中不能出现数字,每条不超过20字。

图片_x0020_100001

七、小作文(共1小题)

1、在返乡调查过程中,家乡的许多风物,如一颗挂在秋日枝头的柿子、秋天落叶后的白杨、村中的老槐树、高大的银杏树、老牛、锄头、镰刀等农村的动植物以及农具等等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参照下面的诗歌,自选一个事物,写一首短小的现代诗歌,以备入编《家乡风物记》诗集。要求:事物必须明确;运用比喻或拟人手法;不必仿照示例句式;不多于10行。示例:

枫树

真是一个淳朴的山里女子

秋风,一句悄悄的情话

便让她羞红了

整个季节

八、命题作文(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o

    读书,就是一场场美丽的遇见。在必修上语文教材的学习中,我们曾遇见独立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毛泽东,遇见行走在乡野间“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袁隆平,遇见站立在柜台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张秉贵,遇见屹立在高原上“立心天地厚”的钟扬,领悟到“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鲁迅,我们还穿越千年与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等诗意地相逢。

    这一次次的相遇,必会激起情感的浪花,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或崇敬他们的精神。

请以“假如我与                             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③中心突出,叙述详略得当,细节具体生动。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