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上海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1小题)

1、下列各项中措辞得体的一项是(      )。
A . 拙著奉上,不吝赐教 B . 您的文章有几处不妥,我斗胆加以斧正。 C . 您的大作已拜读,几处存疑,特致函垂询。 D . 当年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二、句子默写 (共1小题)

1、按要求填空。
(1)吴宫花草埋幽径,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      》)
(3)《论语七则》中曾子谈及君子的志向、责任和品质要求的名句是“            。”

三、现代文阅读 (共2小题)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帝、数据和故事(有删改)

    ①关于“大数据”有句名言:“除了上帝 , 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②在这句话中,大数据俨然成了一个新的“上帝”,人容易在如此理解里被大数据所管控,不时地失去自我主体位置,最终导致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迷惘与失误。

    ③通俗理解,“大数据”即是“大量”的数据。它解决了以往小部分数据时,必须由局部去推测整体的困难。如在大海航行时,航行者发现冰山一角,以往必须借助某种“算法”,去推测冰山的大小;在冰山“大数据”可得到时,整个冰山便容易把握,航行者不需要任何“算法”去推测。而且,如果数据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的“全量”时,人类就能够呔大地提高趋利避害的准确性。试想,当你一眼就看清全部冰山,你自然就能够准确地安全航行。可见,大数据特别是“全量”的数据具有直观、结构清晰的特点,人类通过它,能够迅速把握事物的整体、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大数据是人类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

    ④“功能强大”常常是被人们夸大的基础,而夸大的最高境界就是将被夸者置于神龛之上。当大数据经拥戴走向登峰造极时,它作为人的工具的特性便急剧弱化;相应地,它被赋予了某种超越工具的特性,大有替代人作为主体的部分作用。收集数据也好,分析数据也罢,特别是使用数据,本来都是人作为数据的主宰者所为。然而,大数据的神化,让这一切转化成了人在数据之下的被动适应——收集的数据越“大”,事物的直观性、整体性就越强,发展的趋势似乎就越容易把握,问题的解决办法似乎就越明了,数据自身的主体功能似乎就越发突出,人对数据的使用就越容易被数据对人的指挥所替代;而数据的指挥越是强势,人就越容易屈从于数据的管控,这又会刺激起人们更多地去收集“更大”的数据,进而叠加性地加固数据对人的指挥。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人退居于次位。

    ⑤这不是一种逻辑演论。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大数据”的人们,已经有了“宁可相信数据,也不相信人”的初步理念。例如,一些公司招聘新员工时,完全依赖于各种类型的考试成绩单和就读学校、学历、学位等组成的“大数据”,“准”比尔·盖茨、乔布斯类人士,肯定进入不了选择范围。在法律界,用“大数据”来分析人的犯罪倾向,并预测犯罪行为,提前给予监控,这实际上是对未来的犯罪可能而非实际犯罪行为进行惩罚,显然有损于人的尊严;犯罪学上有“犯罪性”和“犯罪”的区分,前者只是犯罪心理倾向,大量存在于人们之中,并非只有犯罪的人才有,即使用“大数据”分析某人的犯罪性,也不能认定犯罪行为一定发生。过于绝对地依赖和笃信数据,不仅在具体事项里会出差错,重要的,是人的主体性被侵犯,不论他们是招聘者还是被招聘者,也不论他们是“犯罪”的怀疑者还是被怀疑者。这些情况正符合西方人关于人的“异化”之说。

    ⑥其实,就人类说话的方式而言,除了数据,我们还有故事。故事和数据的不同,在于数据很大程度上是已经存在甚至于记录下来了的真实信息,而故事则可能含有前者,还可以去“虚构”或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人们的交流和交往,少不得数据,也少不得故事。有时候,故事的重要,还在数据之上。

    ⑦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圣经》,它就是由故事组成的。其中有数据,有他类信息,更有某种“上帝”赋予人类的精神期盼——实质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价值理念的创设,或者说,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意识形态构建。正是这样的构建,创造了西方世界的文明史基础。《圣经》的历史地位高度,自不待言。

    ⑧华夏文明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许多历史学家,只能依据历史留下来的有限资料或“数据”,去分析、推测甚至于想象历史的过程,构建某种历史观或是意识形态。我们当下看到的华夏文明史,有真实的历史记录,更多的则是历史“故事”的创造。在某种意义上讲,历史中的大多数细节,不是历史中人的言行自然记录,一定是他人或史家的推测或“虚构”。延续着中华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或价值观,并不因为这些“虚构”而失色。相反,正是它们,组合成了较为清晰的文明色谱,让后人承接了文化的精髓而繁衍了强大的华夏民族。

    ⑨现代计算机、网络、传感和移动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出了大数据的时代。当下人类历史的许多细节,已经被有形和无形中存在的设施所自动记录,并且由庞大的存储系统保留下来,不再需要史家的“虚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从纯粹技术的角度讲,这是可能的。可以想象,当人类一切的言行,自然界的所有变化,都能够时时刻刻地被传感器、移动网络和存储设备所收集时,历史本身的“大数据”就已经集合起来,“虛构”历史细节的空间就没有了。

    ⑪然而,即使是史家完全没有必要去“虚构”历史,也无法不去“创造”由史而来的价值观、信仰或是在精神层面上完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于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延续的正向理念。现代的数据可以是很大,但它们不会自动地生成价值评说和善恶区分,更不会自动形成某种意识形态。由大数据组成的历史经历,有其自身的存在逻辑,却未必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合理存在,如一味追求经济速度的发展经历,并不表明人类美好未来会在此种速度下到来。只有人类自身和谐、圆融地发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才是人类的长久发展之道。当历史的细节不需要“虚构”时,人类历史的信仰和价值观,仍然还是需要创造的。事实上,以往史家“虚构”历史细节,根本不是就“虚构”而为,而是冲着信仰和价值观来的。

(1)    第①段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      
(2)    第⑤段中“异化”在文中的含义是      
(3)第⑨段的横线处,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下列各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A . 如果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虚构”的就不是历史? B . 然而是不是虚构一旦没有了,数据就会成为值得信赖的“历史学家”? C . 然而是不是技术手段的进步,最终会将人类社会的一切都自动记录下来,从而消灭史家的”虚构”呢? D . 如果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历史学家有消失的必要呢?
(4)下列各个选项中,人类对数据的认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4)
A . 在“大数据”的认知问题上,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始终应当是第一位的。 B . 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会成为“全量”数据。 C . 由于“量变带来质变”,大数据会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 D . 人类使用大数据的方式,正是自身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现。
(5)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鳞瓦上的乡愁

陶方宣

    ①不知道为什么,我一见到老房子上的鱼鳞瓦,心中就会升起一缕乡愁,鱼鳞瓦上的乡愁。秋天在江南旅行,沿着新安江或富春江一路走,见得最多的便是鱼鳞瓦和烟雨,雨水一路缠着我,走过徽州大走过苏南古镇,淅淅沥沥的雨落在扬州平山堂,落在姑苏寒山寺,落在皖南西递村那鳞鳞千瓣的鱼鳞瓦上,像敲着钢琴黑白的键。马思聪思乡的旋律像窗外的烟雨一样在心头弥漫。

    ②我喜欢江南山水,喜欢在江南山水间旅行,在一片青山秀水之间看到一处处鱼鳞瓦覆盖的黑瓦白墙的古村落,无边的乡愁就在心中涌动,我要寻找的就是这种感觉,它与我心里的一种疼痛相对应,乡愁就是这种生命深处的隐痛,它总在雨如麻的黄昏折磨着一些无法回归家园的人,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在西递村那座鱼鳞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应天齐的版画艺术再现了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他把生命深处的痛一刀一刀刻在木板上,画面背后那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就是一种思乡的病,这种病传染给了所有参观的人。这就像我在姑苏寒山寺听到的钟声,你想想看,在那一片高低错落的老房子里,钟声突然响起来了,群鸦惊飞而起,枫叶片片凋零,张继的吟咏就传了过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乌啼、夜半、晚钟,还有那寒山寺,这里烘托的是一个宏大的乡愁场景,让我们对古典的故乡久久眺望,望断天涯望穿秋水。乡愁是中国文化中最动人的章节,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把灵魂皈依在故乡的怀里,一代代文化人就这样在思乡的背景下病着,这是一种无法根治的传染病,他们的诗文书画就是他们的病中吟,张继、温庭筠是这样;李商隐、郑板桥是这样;白先勇、余光中更是这样。如今,我们一见到鱼鳞瓦,就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顶,在中国,任何一处鱼鳞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是我们的家园,你都能找到家的感觉——房梁上的棕叶与艾草、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与线装书、甚至河滩上头插栀子花的二丫和断角牛。

    ③鱼鳞瓦是江南的家常,它们鱼鳞一样排列,像弯弯的眉又像弯弯的月,覆盖着茅盾笔下的乌镇、又覆盖着沈从文纸上的凤凰;它是周作人的苦雨斋、丰子恺的缘缘堂;它是戏院、它是宗祠。那些与鱼鳞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建筑上的点缀,有一种文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唯美,指向东方。

    ④我在写作此文时,雨又下起来了,但这是红尘万丈的商业都会,没有鱼鳞瓦供它敲打,就是在乡村,农民们盖房子也不再用鱼鳞瓦了,就用水泥钢筋浇注。鱼鳞瓦有一天会不会消失呢?这个我说不上,但鱼鳞瓦上的乡愁已一点一滴渗入我们的文化、渗入我们的生命里,成为中国文化人精神生活中最诗意动人的部分。

(附)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    第②段中“地理”和“心理”两个词语前后不能颠倒的理由是      
(2)根据文章信息,印证第②段中“(乡愁)这是一种无法根治的传染病”这句话。

“无法根治”

“传染病”

(3)第③段中划线句“它们鱼鳞一样排列,像弯弯的眉又像弯弯的月,覆盖着茅盾笔下的乌镇、又覆盖着沈从文纸上的凤凰”用了比喻,其中包含着作者情感和思想。
(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A . “鱼鳞瓦”是文章的线索,“乡愁”由此展开。 B . 作者内心的“疼痛”是来源于故乡的“封闭”和“凋残”。 C . 这是一篇怀念故乡的文章,故乡有着作者魂牵梦绕的童年往事。 D . 文章超越“鱼鳞瓦”的形式意义,赋予其更加深刻的内涵。 E . 文章第④段写到没有“鱼鳞瓦”的“商业都会”时颇有遗憾。 F . 文章情理互现,让读者深受感染的同时又引发对文化传统的思考。
(5)余光中曾说“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上面两个文本都体现了这个特征,请加以说明。

四、诗歌鉴赏 (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释】①徂:消逝

(1)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诗中写景,画面变幻多姿,生动可感。 B . 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传神地写出了自己对夜的感受。 C . 诗中“竹”与“涓滴”“野”与“飞萤、水鸟”照应。 D . 本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景中寄托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
(3)本诗题为“倦夜”,全诗却不着一“倦”字。请对此作出评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2小题)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青主善书画

    ①傅青主徽君山以书画著,不轻为人作。尝有友求画,傅谓画虽末艺,然必须笔补造化,我每作画,先择其时,非遇良辰不下笔。今重违君意,约以中秋夕为期,如天气晴爽,风定月明,当准备纸笔。至日,果晴爽,友大喜,知其嗜酒,乃与痛饮,自哺至昳,始罢席。乃命侍者为研浓墨,骈两几,铺丈长玉版纸于上,又取铁界尺镇纸四角,谓俟月上东向,秉烛为之。少焉,月出,乐甚,命侍者取所研浓墨一巨缽,置旁几,屏退诸人,独自命笔。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傅狂叫,叹曰:“孺子败吾清兴,奈何!”遂掷笔搓纸而辍。友见其满头皆墨,汗下如雨,急取水为之浣濯,遣人送归。

    ②京师打钟庵落成,僧慕傅名,丐书庵颕。以僧无行,不许。僧谂某与傅善,啖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既思得一法,乃沽佳酝招饮。又预作五绝诗一首,以打钟庵三字嵌诗中,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傅睨之而笑,甲曰:“家有屏,欲书此诗刻其上,顾不善塗鸦。”时傅醉矣,曰:“我为汝代笔如何?”甲喜曰:“幸甚。”遽索纸,纵笔为之。甲请曰:“既赐书,即求署款。”傅笑而许之。甲刓此三字授僧,榜于门。一日,傅偶过庵前,讶额署己款,笔意确是,注视之,沈思良久,忽忆前为甲书屏中有此三字,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谓月上东向      

②急取水为之浣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两几(    )

A.并列的马

B.骈文

C.整齐

D.并列排放

②遂掷笔搓纸而(    )

A.停止

B.拿出

C.撤销

D.拆除

(3)下列各组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
A . 不轻人作          急取水之浣濯 B . 秉烛为            吾欲南海何如? C . 僧无行,不许      打钟庵三字嵌诗中 D . 傅笑许之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僧谂某与傅善,啖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既思得一法,乃沽佳酝招饮。

(5)第②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5)
A . 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 B . 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 C . 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 D . 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
(6)第②段中通过傅山      表现了傅山      的性格。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贤

(晋)葛洪

    抱朴子曰:舍轻艘而涉无涯者,不见其必济也;无良辅而羡隆平者,未闻其有成也。鸿鸾之凌虚者,六翮之力也;渊虬之天飞者,云雾之偕也。故招贤用者,人主之要务也;立功立事者,髦俊之所思也。若乃乐治定而忽智士者,何异欲致远途而弃骐騄哉!

    夫拔丘园之否滞④,举遗漏之幽人,职尽其才,禄称其功者,君所以待贤者也;勤夙夜之在公,竭心力於百揆⑤,进善退恶,知无不为者,臣所以报知己也。世有隐逸之民,而无独立之主者,士可以喜遁而无忧,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是以傅说吕尚不汲汲於闻达者,道德备则轻王公也。而殷高周文乃梦想乎得贤者,建洪勋必须良佐也。

    (节选自葛洪《抱朴子》)

    慕贤

    (南北朝)颜之推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  )

    吾生於乱世,长於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隆平:昌盛太平。髦俊:亦作“髦隽”,才智杰出之士。骐騄:良马。④否滞:停滞。⑤百揆:各种政务

(1)结合文本,作者要求做到“贵贤”与“慕贤”的分别是      和         等两类人。
(2)    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贵贤》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慕贤》第①段结尾处的括号内应该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理由是      
(4)对两篇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4)
A . 从《贵贤》篇可知作者的主要思想是儒家积极入世。 B . 两篇选文的第②段论证方法完全相同,即事实论证。 C . 《颜氏家训》阐述思想、学识,没有记述作者经历。 D . 结构相同,都是第①段提出论点,第②段加以论证。
(5)从句式的角度看,《贵贤》篇多用      ,《慕贤》篇多用      

六、材料作文 (共1小题)

1、作文

    棋子是有限的,共有三百六十颗。可是古今中外,从无一盘棋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有限的棋子,创造出无限的变化。

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