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环科园联盟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12月月考试卷
年级: 学科:物理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
A .
B .
C .
D .




2、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 .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 倒立、等大的实像
D . 正立、放大的虚像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宇航员能在太空中对话,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 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C . 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 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超声波传递的信息
4、2017年12月10日,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2期播出,“曾侯乙编钟”惊艳亮相.如图所示,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这是由于敲击不同的编钟,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
A . 响度
B . 音调
C . 音色
D . 振幅
5、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人眨眼一次的时间约为5s
B . 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
C . 初中教室里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D . 普通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5 m/s
6、很多诗句中涉及到了热现象,下列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
A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 . “秋城海雾重,职事凌晨出.”—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7、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运载火箭升空过程中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B . 火箭发射时看到的大量“白气”是小水珠
C . 火箭升空过程中是匀速直线运动
D . 火箭外壳看上去是白色是因为外壳吸收白光
8、很多美丽的自然现象是由物态变化产生的,以下现象中属于吸热的是( )
A .
冰雪消融
B .
晨间的露珠
C .
山间的浓雾
D .
地面的严霜




9、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
A .
B .
C .
D .




10、在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
日食
B .
山的倒影
C .
小孔成像
D .
筷子弯折




11、如图所示,小明物理课学了视力矫正后,在家里做了以下探究活动,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把父亲佩戴的一副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靠近凸透镜移动像又变的清晰,则小明的父亲是( )
A . 近视眼,戴的是凹透镜
B . 近视眼,戴的是凸透镜
C . 远视眼,戴的是凹透镜
D . 远视眼,戴的是凸透镜
12、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原路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 . 到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的路程是1km
B . 整个过程中,乙行驶的路程是1km
C . 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D . 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2倍
二、填空题(共12小题)
1、如图甲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如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 (选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
2、如图甲所示,被测铅笔的长度为 cm;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4 min s.
3、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 .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 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适当的 外线照射有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
4、如图是“是真的吗”某期节目画面:把塑料桶底钻一个圆孔,用厚塑料膜蒙住桶口,圆孔正对几米远处叠放的纸杯,拍打塑料膜,在听到拍打声的同时,会看到纸杯纷纷落下,听到的声音是物体 产生的,通过 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纸杯被击落说明声可以传递 ,该实验在月球 (选填“能” 或“不能”)完成,原因是 .
5、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棍时,会发现冰棍表面有一层“白粉”,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同时看到冰棍“冒”出“白气”,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6、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他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把水打击为很细小的水雾,在风扇转动时喷出,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加快了从周围物体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7、干冰是二氧化碳固体,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 成气体,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舞台制造烟雾,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 成水滴或 小冰晶,从而烘托气氛.
8、梅园里的红梅等花开了,游客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同一朵红梅花,原因是光的 现象,红梅花能反射 色光.
9、走进气象站,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百叶箱,箱内主要的测量仪器有:两支湿度计(绝对湿度计和相对湿度计)和两支温度计(测量并记录一天中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和最低气温的温度计).
(1)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
(2)测量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应采用凝固点较 的液体作为测温物质;测量最高气温的温度计 (选填“体温计”或“实验室温度计”)的结构是相似的.绝对湿度计测量的绝对湿度是用一定体积 内空气中水蒸气的质量来衡量的,当绝对湿度较大时,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值较 (选填“大”“小”)
10、当一只在天空高20米正在飞行的大雁,当飞一水深6米的湖泊时,则大雁离水中的像 米,这是由于光的 而成的 像(选“实”或“虚”);并且发现湖边景物在水中的像总会发现景物本身要暗一些,这是由于一部分光进入水中发生光的 的原因。
11、 2018年1月1日7时36分,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首次执行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任务,如图为小明通过电视收看的直播画面。解放军们之所以能够走的这么整齐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他们在行走过程中以其中一名战士为参照物,其他战士是 (运动/静止)的,我们从电视中看到的五颜六色的画面都是由红、绿、 三种颜色的色光混合而成的。
12、早晨,太阳光以与水平面成30°夹角射到池塘平静的水面上,则太阳光的反射角是 ,随着太阳的升起,反射角将 (增大/减小/不变).
三、实验题(共6小题)
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时间闪亮一次,物体就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每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甲、乙两个相同的小球,均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根据照片分析:
(1) 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2)若光源每隔0. 02s闪亮一次,则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的过程中,甲、乙两球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
2、小凡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探究冰熔化特点”实验.
(1)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 ,图中温度计示数为 ℃.
(2)小凡设计了一个记录实验过程的表格,表格中(a)、 (b)两处应填的内容是:(a) ;(b) .
3、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首先在光具座上正确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还应对其进行调整,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在 .
(2)如图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成的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 方.
(3)若将凸透镜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物体遮住(图中未画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3)
A . 像也只剩一半
B . 不可能成像
C . 仍能成像,只是变暗一些
D . 仍能成像,只是像上有暗斑
(4)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5)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 , 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 (选填“>”、“<”或“=”)L,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 (用L0、L表示).
4、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可将纸锥按如图乙 (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放.若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可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 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还可以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 来比较下落的快慢.
(2)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和 .
(3)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下落的时间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高度或换用锥角较 (选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实验.
(4)晓华的同学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可能与纸锥的锥角、纸锥的轻重(即质量)有关,并打算用第(1)题中的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晓华认为不科学,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
5、如图所示,实验桌上如下实验装置:白纸,竖直放置的茶色玻璃板,大小相同的中 国象棋棋子若干,还有刻度尺、铅笔等.小明计划用这些器材探究“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大小的关系”.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一个棋子A作为物体放在玻璃板前面的白纸上,在玻璃板后面放另一个棋子B,使它与棋子A的 像完全重合,并记录实验数据;
②改变棋子A到玻璃板的距离,在玻璃板后面调整棋子B的位置,使它再次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并记录实验数据;
③再次改变棋子A到玻璃板的距离,多次实验.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便于 ,为了确保实验效果选用的玻璃板要适当 (厚/薄)一些.
(2)“调整棋子B的位置”的操作过程中,人眼应该一直在玻璃板的 (前/后)侧观察。
(3)小明在实验过程中多次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______ (3)
A . 寻找普遍规律
B . 减小实验误差
6、如图甲所示,是“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
(1)在此实验时,要研究气泡的运动情况,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距离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m/s.
(2)实验时,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快、 慢)。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
(3)小明将玻璃管翻转180°后,如图甲所示.他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这是为了 。
(4)如表是某实验小组的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象.
(5)数据分析: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间近似成 (正比/反比)关系,因此,气泡的运动可以看成是 运动;
四、作图题(共3小题)
1、如图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右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3、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请在图乙中画出反射光线及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五、计算题(共1小题)
1、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动车从早上9: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站,在当日14:30到达乙地.动车行驶过程中以21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度为1300m的桥梁,动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该动车车身长度是多少? (解答要求:要写出依据的主要公式或变形公式,要有简要说明、数据代入和运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