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学科高二年级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共22小题)
①批评朝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②主张利用海关税收加强海防建设
③视“制炮造船”为“制夷”的重要手段 ④希望扭转鸦片战争的被动局面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①对洋务思想有所继承又有所变异,是洋务思潮的延续
②早期维新派对“中体西用”学说的具体运用
③戊戌维新思潮的前奏,是一种过渡性社会思潮
④维新派对此社会思潮进行了实践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共3小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议战》
材料三 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魏源《海国图志·议战》
请回答:
展览一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面几位人物:①梁启超 ②林则徐 ③魏源 ④康有为。
展览二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人对西学的争论。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要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丙认为乙是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课题: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近年来颇为鼓舞人心的预告。在21世纪新形势下,“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海国图志》
材料二 “外国之长,度不过技巧制造,船坚炮利而已”。“炸弹轮船虽利,然军中制胜之道,究在人心而不在器。”“……艺事虽未所兼长,究不能离道而言艺,本来轻重之分,固有如此”。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梁启超及其《变法通议》: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