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二单元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1小题)

1、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 . 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 .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 .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 .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 . 地动仪 B . 造纸术 C . 雕版印刷术 D . 罗盘针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拟组织“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展览”。下列图片与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简仪同类陈列最合适的是
A . B . C . D .
4、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人们体验了传统中医的神威。以下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 . 《黄帝内经》 B . 《伤寒杂病论》 C . 《千金方》 D . 《本草纲目》
5、下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斩竹漂塘”“荡料入帘”插图,图片所反映的这项古代中国重要发明是(  )

A . 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 B . 经毕昇改进而出现革命性变革 C . 书写材料中的一次伟大革命 D . 为欧洲科技成就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6、“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这段表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

(  )

A . 都城不在洛阳 B . 造纸术没有被发明 C . 雕版印刷术没有被发明 D . 赋这种形式没有诞生
7、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写成《梦溪笔谈》,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学以及机械、造纸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书中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应该是(  )
A . 造纸术 B . 雕版印刷术 C . 活字印刷术 D . 司南
8、将“神七”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
A . 《史记》 B . 《汉书》 C . 《唐书》 D . 《清史稿》
9、《韩非子》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鬼谷子》载:“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注:朝夕——东西方向;惑——迷失方向)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春秋战国时期指南针技术十分成熟 B . 战国时期使用司南辨别方向 C . 这是司南技术用于航海的最早记载 D . 《韩非子》等不是科技著作,无参考价值
10、我国在封建社会初期天文历法成就相对比较突出的原因是(  )
A .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B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特殊智慧 C .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D . 在封建迷信基础上发展而来 的
11、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
A . 《石氏星表》 B . 《九章算术》 C . 《齐民要术》 D . 《黄帝内经》
1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而近年来有人认为中医中药、十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统、雕版印刷术四项成果对人类文明进程贡献巨大,堪称新四大发明。下列科学家中最早使用赤道坐标系统进行天文研究的是(  )
A . 张衡 B . 王祯 C . 石申 D . 郭守敬
13、“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远在1 300多年前,在一部中国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就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赞誉的这部中国古代著名著作是(  )
A . 《梦溪笔谈》 B . 《齐民要术》 C . 《本草纲目》 D . 《农政全书》
14、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最南至西沙群岛,最北至北极圈内)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这说明(  )
A . 国家的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 . 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C .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D . 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发展
15、高三年级的易明同学在学校图书馆查 找资料,并做了以下记录:“兔......肉

【气味】辛,平,无毒。......【主治】补中益气......”。易明查找的书最有可能是(  )

A . 《九章算术》 B . 《石氏星表》 C . 《本草纲目》 D . 《农政全书》
16、《中国清代科技史》中写道:“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史比作一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年),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驶速迟缓”的主要原因有(  )

①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②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

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④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17、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指出:“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和欧洲的水平。”但宋朝并未发生类似于欧洲的科技革命,其原因主要是(  )
A . 宋朝的统治阶级十分腐朽 B . 宋朝对工商业不够重视 C . 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D . 当时社会环境十分动荡
18、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医药堂》邮票。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
A .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B . 《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C .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D . 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19、2010年1月15日的日环食已成为一次科普盛会,不少天文爱好者被罕见的天文奇观所吸引,竞相到书店查阅、购买相关书籍“恶补”天文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有人发现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曾使用自制的天文仪器观测天象。这一天文仪器是(  )
A . 司南 B . 简仪 C . 算筹 D . 针灸铜人
20、唐朝农民赵光奇若要从事食品的加工与贮藏,有可能参阅的书籍是(  )
A . 《缀术》 B . 《齐民要术》 C . 《梦溪笔谈》 D . 《天工开物》
21、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于世界的精密历法的编定者是(  )
A . 张衡 B . 僧一行 C . 梁令瓒 D . 郭守敬

二、材料分析题。 (共4小题)

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年     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材料二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三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除“四大发明”外,还有很多发明,如机械钟、铸铁技术、瓷器、万向架、马镫马具、独轮车,拱桥等都首创于中国。“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分析形成

这一特点的原因?

(3)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有的成为文明的助推

器,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请列举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成果,并说明它们如何

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明清时出现的“李约瑟难题”的原因。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2: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3: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

《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

(1)根据材料1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 一特点?
(2)概述材料2中的中国三大发明对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特点。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材料2: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3: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4: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及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证明利玛窦的结论。
(2)结合材料2及所学知识,“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的标志是什么?其主要条件有哪些?
(3)结合材料3及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为什么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结合材料3及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方面回答材料4中李约瑟先生的“问题”。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当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知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二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有效的牲口挽具、火药、风筝、磁罗盘、活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斯圆盘)、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人类社会的命运》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均谈及中国古代的科技问题,其观点所具有的共识之处有哪些?

(2)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二单元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