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2019年新高考语文调研模拟卷(一)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元璋是这样走到这一步的:从茅草屋的风雨到皇觉寺的孤灯,从(chú)州的刀光剑影到(bó)阳湖的烽火连天,他从千军万马中奔驰而出,自尸山血海里站立起来。 B . 那儿有心灵的伤疤结成的铠甲,有防御的目光铸成的刀剑,有语言排布的迷宫,有笑(yǎn)掩蔽的陷阱。当然,仍有孤独的心在(zhàn)栗,仍有未息的对沟通的渴盼。 C . 近日,龙应台阔别三十年,(xié)全新力作《天长地久》与两岸三地读者见面。全书以优美散文的形式呈现,笔触(juàn)永,描写细腻,也为畅销经典系列“人生三书”首添新丁。 D . 实在碰上贪官非送礼不可,也是鬼鬼崇崇的才对,怎么竟敢大张旗鼓去佛门(xùn)私舞弊?佛门清静,凭一肚子委屈和一(dá)账单还算什么朝拜?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甲]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映态度也不一致。[乙]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丙]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选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1)
A . 假如 B . 心习 C . 反映 D . 东想西想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
A . B . C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今年以来,深交所持续推进停复牌制度改革,坚决遏制“随意停”“任意停”“长期停”,切实维护投资者的交易权、知情权等合法权益。 B .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C . 奋斗是通向幸福的必经之路,离开奋斗,一切美好愿景都只是空中楼阁。我们今天的基础设施、累积的物质财富、拥有的创新成果靠的是奋斗者用劳动和汗水取得的。 D . 阿里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目前它在包括FANK在内的全球互联网巨头中的增速排名第一,在国内的BAT中,阿里的增速也处于领先地位。

二、语言表达(共2小题)

1、中国古典小说中常会设置一些对照性情节,如《西游记》中唐僧历次遇险,有学者借此撰写了相关对联,请同学们根据上联选出最佳下联。

上联:号圣婴红孩儿仗火败猴王    下联:      

选择项:①白骨精   ②冒佛祖   ③青牛怪   ④称尸魔   ⑤依幻  ⑥间师徒  ⑦惑唐僧   ③恃琢

2、下面标志是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会徽“潮涌”,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数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100字左右。(不含标点)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增强“四个自信”,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极大深化,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文明内涵和价值底蕴,成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和历史成果得以在文明的层次得到总结和提升,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必将极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来源于2018/08/30《经济日报》)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长期欺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心中开始弥漫着一种自卑情绪。从技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再到文化不如人,似乎中国的一切都不如人,甚至连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在这种自卑情绪的作用下,国人渐渐丧失了文化自信,甚至形成了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扭曲人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取得了伟大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但这种文化上的自卑心态并没有因此而绝种,甚至在有些人那里还拥有广泛市场。在他们看来,西方道路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道路,而中国则“冒天下之大不匙”,背离了世界文明发展之路,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那么,他们凭什么说中国基于自身国情、历史和文化传统选择的道路是逆流,而西方道路就是人类文明共同发展之路呢?归根到底,就是文化不自信。

    (来源于2018/03/28《群众》)

    材料三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抱有尊崇和礼敬之心,这是应该的,但文化自信并不能简单地仅仅归结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还应当包括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这是一个统一过程。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根,但没有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创造性发展,就是中华文化的断流。如果断流了,就谈不上文化自信。文化不能断流,不能光靠祖宗过日子,更要依靠子孙后代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因此,文化自信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如果对自己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都不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自信,那么文化自信就会缺乏现实的社会根基。

    (来源于2018/03/28《群众》)

    材料四

    如果将文化自信理解为一个理论命题的话,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它是源头活水,也即由中华民族瑰丽灿烂的文艺经典的宝库及丰富独特的审美意识传统为其基础,以当代的文艺精品及积极高远的审美取向为其活力,以未来为数众多文艺经典的铸就及优异的民族审美生态为其目标,从中华文艺的层面来考虑,文化自信在笔者的臆测中是有着这种历史感的,但它的指向仍在于当下的文艺创作现实。我们又会看到,举凡在文艺发展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具有创新性成就的作家、艺术家,都有着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强烈自信。而我们的文化自信,正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层出不穷的文艺经典的基础之上。离开这些给国人带来历久弥新的审美享受的文艺经典,文化自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典是文艺创新的果实。在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必然是有超越前人的创新因素在其中的。

(来源于2018/08/22《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中“文化自信”内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A .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四者彼此相连,不可分割。 B . 文化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和历史成果得以在文明的层次得到总结和提升,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自信。 C . 文化自信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以及一个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D .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层出不穷的文艺经典的基础之上的对中华民族瑰丽灿烂的文学艺术的自信。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A . 党的十九大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 B . 在自卑情绪的影响下,国人有了技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文化不如人的感受,甚至形成了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扭曲人格。 C . 没有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就会断流。文化不能断流,不能光靠中华传统文化,更要依靠继承、创新和发展。 D .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艺经典的基础之上,离开文艺经典,文化自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综合四则材料,概括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沙枣

梁衡

    沙枣是农田与沙漠交错地带特有的树种,研究黄河沙地和周边的生态不能不研究沙枣。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千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级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

    【A】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束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束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裁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①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 , 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②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第二年的端午节,我到离沙地稍远一点的一个村子里采访。这个地方几乎家家房前屋后都是沙枣,就像成都平原上一丛竹林一户人家。过去我以为沙枣总是临沙傍碱而居,其叶总是小而灰,色调总是暗而旧。但在这里,沙束依水而长,一片葱绿,最大的一片叶子居然有一指之长,是我过去看到的三倍之大。清风摇曳,碧光闪烁,居然也不亚于婀娜的杨柳,加上它特有的香味,使人心旷神怡。沙枣,原来也是很秀气的。它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上能下,能文能式,能防沙,能抗暴,也能依水梳妆,绕檐护荫,接天蔽日,迎风送香。多美的沙枣!

    那年冬季,我移居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束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文章有删减)

(1)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沙枣的特征。
(2)赏析文中画线句【A】。
(3)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文字①②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由。
(4)请探究文章结尾句的意蕴。

四、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悲夫!此世所以多乱臣贼子者也。若然者,岂徒暗于天道哉?又不睹之于人事矣!

    夫饿谨流隶,饥寒道路,思有植褐之衰,傍石之畜,所愿不过一金,然终于转死沟壑。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处哉?故虽遭罹厄会,窃其权柄,勇如信、布,强如梁、籍,成如王养,然卒润镬伏质,亨醢分裂;又况幺幺,尚不及数子,而欲暗奸天位者乎!是故驽䞿之乘气不骋千里之途;燕雀之畴,不奋六翮之用 ;楶棁之材不荷栋梁之任;斗筲之子,不秉帝王之重。《易》曰:“鼎折足,覆公餗。”不胜其任也

    当秦之末豪杰共推陈婴而王之婴母止之曰自吾为子家妇而世贫贱今卒富贵不祥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婴从其言,而陈氏以宁。王陵之母,亦见项氏之必亡,而刘氏之将兴也。是时陵为汉将,而母获于楚。有汉使来,陵母见之,谓曰:“愿告吾子,汉王长者,必得天下,子谨事之,无有二心!”遂对汉使伏剑而死,以固勉陵。其后果定于汉,陵为宰相封侯。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是故穷达有命,吉凶由人,婴母知废,陵母知兴。审此四者,帝王之分决矣。

    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苗裔,二曰体貌多奇异 ,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加之以信诚好谋,达于听受,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拔足挥洗,揖哪生之说。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 。举韩信于行阵,收陈平于亡命 。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

    历古今之得失,验行事之成败,稽帝王之世运 ,考五者之所谓。取舍不厌斯位 ,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权利,越次妄据,外不量力,内不知命,则必丧保家之主,失天年之寿 ,遇折足之凶,伏鈇钺之诛。英雄诚知觉寤,畏若祸戒,超然远览,渊然深识,收陵、婴之明分,绝信、布之凯觑,距逐鹿之替说,审神器之有授,毋贪不可冀,为二母之所笑,则福祚流于子孙,天禄其永终矣。

(选自班彪《王命论》,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不可以智力求也         智力:智谋力量 B . 燕雀之不奋六翮之用   畴:同类 C . 时如响赴             趣:急促 D . 帝王之世运           稽:考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A . 不达故       其皆出于此乎 B . 固勉陵       作《师说》以贻之 C . 帝王分决矣   项公乃夜驰之沛公军 D . 二母之所笑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作者认为汉高祖刘邦的兴起不光得益于秦末的时势,更得益于他的五个特点和雄才大略。而世俗之人大多归功前者,这都是不谙天道和不睹人事的结果。 B . 作者以韩信、英布、项梁、项羽、王莽为例,并以《易经》卜辞加以佐证,推出以上数人失败的缘由是才不胜位,贪图天位。 C . 作者认为在秦末乱世中陈婴之母和王陵之母作出的选择值得肯定。她们知晓兴废,使两家子孙由凶转吉,是明于事理之人。 D . 作者认为在汉代刘氏世运仍在之时,英雄豪杰应该学习陈、王二人,安于本分,不要有所觊觎,如此方可福延子孙,流露出强烈的正统观念。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当  秦  之  末  豪  桀  共  推  陈  婴  而  王  之  婴  母  止  之  曰  自  吾  为  子  家 妇  而  世  贫  贱  卒  富  贵  不  祥  不  如  以  兵  属  人  事  成  少  受  其  利  不  成  祸  有  所  归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处哉?

②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

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①而后仁。”

(《论语·子路第十三》)

材料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

【注释】①世:一世为三十年。

(1)    在治国理念上,孟子与孔子都主张      ,但孔子强调施政的持续性,而孟子强调施政的有效性不在于      
(2)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孟子对以力服人和以德服人的看法

五、诗歌鉴赏(共1小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踏莎行

[宋]欧阳修

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于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    这首词以对句开头,候馆、      ,点明征途;梅残、柳细,点明      时节。
(2)词上片中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与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其异同。

六、句子默写(共1小题)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
(2)            ,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天之苍苍,            。(庄子《逍遥游》)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北海所账,扶摇可接;            。(王勃《滕王阁序》)

七、材料作文(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墨子)

    文质因其宜,繁约适其度。(《周书》)

    与其文而失实,何如质以传真也。(章学诚)

面对以上各种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江省2018-2019年新高考语文调研模拟卷(一)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