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1)
A . 2018年诺贝尔奖的揭晓又一次证明:唯有锲而不舍的坚持才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B . 生物实验必须亲自动手,切忌怀有恐惧畏难情绪,袖手旁观是不可能学到真知的。 C . 人到中年的王老师班主任工作虽然繁重,但她总是精神矍铄 , 工作总是细致全面。 D . 在“相声新势力”的表演现场,各路青年演员幽默风趣的表演逗得观众忍俊不禁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作者在积累了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构思后,                                 只有在作品最终完成之际,主题才其最终确立。

①但完成了 “意在笔先”并不等于此“意”能善始善终

②意在笔中和意在笔先、意成笔后相辅相成还未可知

③一般都会对写作有了一个总体的趋势约定

④它还需要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充实和不断往上的过程

(2)
A . ③②①④ B . ③①④② C . ②①④③ D . ②③①④

二、句子默写(共1小题)

1、按要求填空。
(1)      ,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2)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选自《诗经•      •蒹葭》)
(3)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国家有界 贸易无界

霍伟岸

    ①一波三折的贸易争端以及日益迫近的贸易战威胁,只是人类在商业社会时代频频上演的、换演员不换剧本的一出经典政经大戏,如今这一幕之所以看起来格外引人注目,只不过是因为它发生在当代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而且我们自己也碰巧成为主角之一。其实大约从十七世纪起,这种因贸易利益纠纷而引发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制裁、政治冲突,其背后都有一个相似的政治经济复杂纠缠的逻辑,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叫作“贸易的猜忌”。

    ②“贸易的猜忌”本来是休谟一七五八年首次发表的一篇政治经济评论的篇名,被伊斯特万·洪特借用来,作为他那部研究十八世纪欧洲商业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思想史名著的主标题。

    ③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并迅速流行起来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从十七世纪开始的一个大趋势到十八世纪已经变得很显明,那就是国际贸易成为至关重要的国家事务,“全球市场竞争作为基本国家活动的时代”正徐徐拉开大幕。

    ④“贸易的猜忌”是个经济与政治的复合词。贸易指涉的是其经济含义,而猜忌则指涉的是其政治含义,这两重含义分别遵循了不同的逻辑。

    ⑤一方面,贸易遵循的逻辑是互惠基础上的盈利,这个逻辑决定了贸易的范围可以不断扩大,本质上是没有边界的,势必要扩展到全球市场,因此,贸易的竞争最终要表现为国际竞争。另一方面,猜忌遵循的逻辑是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国家理性,也可以说是霍布斯式自然状态中不同个体间的深刻疑惧,这个逻辑是以国家的边界作为权衡利弊的基本尺度,国界以内的利益在整体上完全优先于国界以外的利益,“X国第一”的口号其实从来不新鲜。于是,猜忌的行为最终体现为民族国家的政治甚至军事行动

    ⑥当休谟把这看起来充满张力的两重含义凝结在同一个语词结构之中时,他首先传达了一种批评的意味,贸易的猜忌代表了                   。休谟实际上认为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别国的贸易和工业发展是一种“狭隘的、有害的观点”,他坚信各国君主和大臣们如果把消极的贸易猜忌转化为积极的经济竞争,那么将会创造一个共赢的繁荣局面。但是,这并不是说,像休谟和斯密这样的对战争和商业问题有着敏锐洞察力的思想家,不能理解“猜忌”宰制“贸易”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

    ⑦洪特指出,事实上,对于贸易之猜忌的两重逻辑间的紧张关系,十九和二十世纪的论者往往倾向于选边站队 , 坚持经济逻辑优先的人坚信商业和平论的自由主义,他们在今天的继承人就是那些致力于破除一切自由贸易障碍的世界主义全球化论者;而坚持政治逻辑优先的人则坚信国家军事和政治生存至上的现实主义,他们在今天的继承人就是各种热衷于贸易战的民族主义者。

    ⑧然而,这两种依据单一逻辑构建的理想型理论以及经由相应理论剪裁而成的“隧道历史”,却忽略了政治和经济的交叠地带,亦即“贸易的猜忌的天然家园”,而且,他们那种把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分离的做法,也使我们无法对经济的政治化问题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探究。洪特认为,与其后两个世纪的论者相比,休谟、斯密及其同时代人反而能够更好地把严谨的概念与严格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避免“隧道历史”的单向度见解,从而揭示出“战争的逻辑和贸易的逻辑是如何在十七世纪合而为一的,以及为什么此后想把它们拆分开来是如此困难”。

    ⑨因此,对于理解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困局来说,回到十八世纪才是更好的选择。

    ⑩洪特当然不认为十八世纪的思想家能够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这从来都不是历史研究的任务,但一项好的历史研究可以给我们揭示出在贸易猜忌的问题上有哪些反复出现的争论模式,这样我们就不必盲目地、经常是低水平地重复提出在历史上早已得到深入讨论的类似问题,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当代政治经济困境的理论意义。

(选自2018年9月号《读书》杂志,有删改)

(1)第一段中“换演员不换剧本”指的      
(2)作者为何要在第2段特别点明“贸易的猜忌”是源自休谟的政治经济学评论?
(3)根据上下文,填入第6段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贸易的猜忌代表了(    ) (3)
A . 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互相渗透 B . 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复杂纠缠 C . 政治逻辑对经济逻辑的不当压制 D . 经济逻辑对政治逻辑的不当压制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4)
A . 贸易的边界大小在于遵循的是经济逻辑还是政治逻辑,后者的边界相较于前者更小。 B . 对于贸易猜忌之两重逻辑间的紧张关系,十九和二十世纪的论者总要分出何者优先。 C . 研究贸易的逻辑,论者至少需要兼顾两条历史“隧道”:一条政治的和一条经济的。 D . 洪特不认为研究十八世纪的政治经济思想史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的政治经济困境。
(5)选文是怎么阐释“贸易的猜忌”这一概念的?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落在姑苏的雪

周伟苠

    ①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江南终于飘雪了。

    ②江南的雪已经越来越少,落在姑苏的雪,已成了奢侈品。记忆中,除了十年前的那场大雪让人印象深刻,已经很久没有在哪个冬天能够尽情地欣赏雪景、享受与雪交融的那种感觉了。

    ③今年的这场雪,先是零零落落的飘洒几片雪花,继而大雪连绵,飞飞扬扬。雪后的苏州又变回了姑苏,重现了人间天堂的美,美轮美奂,诗意盎然。热闹的微信朋友图,已经晒开了各种美图,一夜之间也忽然诞生了不少“诗人”。

    ④江南的雪总是恬静的。晶莹别透的雪花,纷纷扬扬,一夜之间覆盖了整个始苏大地。洗尽铅华的苏城,显得如此的纯洁和安详。

    ⑤江南本多情,下雪的江南,大概只能用“风花香月”四个字来描述。“风花雪月”也许本来就是江南人独享的。在北方,下雪并不稀罕,尤其在东北,下大了还常常带来出行的麻烦。而到了岭南,下雪只在意象里,难以触摸,也就没有了与雪默契的那种情感。

    ⑥在这个下雪天里,最享受的美过于煮雪品茗了。薄暮时分,坐在暖洋洋的屋子里,红泥护里的本炭窜出火红的舌尖,壶里的水不时泛起密集的白色水泡,热气袅袅的,雪水特有的清冽钻进你的鼻腔。或者,就温上一查醇香陈年的老酒吧,想着友人可否一起来围炉赏雪,吟诗小酌呢?这雪水沏的碧螺春茶和用话梅、姜丝温热的地道黄酒,吴依软语,茶香酒劲,此刻,那怕你是个外乡人,也能让“苏州”两字,随着窗外飞舞的雪花,彻底的融入你的血液里。

    ⑦看姑苏的飞雪,不光用眼睛,而是用一种恬淡的心境和一种苏州人特有的情怀去体会。

    ⑧雪纷纷扬扬,寂落在七里山考,重现了《结苏养华图》的局部影像。这里石板铺就的古街依旧,小桥流水,河街相邻,檐顶负雪,船棚落家,店肆人家,行人熙熙……

    ⑨雪落遍了古城的四大名园,让甲天下的园林,越发温文尔雅,滋润美艳。落下来的雪,将亭台楼阁,名树古木,披上了清新脱俗的银装。留园的“兰雪冠云”令人惊艳,“五峰真趣”别有一番风味。抽政园里,花木扶疏,水色迷茫,又平添了几分婉约和神韵…

    ⑩雪落在了贝老为家乡设计的博物馆里,漫天飞雪模糊了粉墙黛瓦,韶华尽收,吴地遗珍,与君诉说着一段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

    ⑪雪落在城西的太潮,烟波浩渺,水天一色。高新区的有机电车,飞雪中穿越苏州西部,连接着旷野和新城。

    ⑫雪落在城东的金鸡潮,雪落成白,水色空掌。湖叶的东方之门高耸入云,似海市蜃楼,如梦如幻。

    ⑬姑苏的雪,之所以迷人,不仅在于它的珍贵,更在于它带来的天地纯净,银装素裹,世间的一切都在它的覆盖下变得纯萃起来,仿佛一夜之间,让时光穿越,也让江南的这座两千五百岁的古城,回到了唐诗宋词之中。

    ⑭无论世代更替,沧海桑田,雪总是被人争相宠爱。杜甫闲居成都流花溪革堂时写下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重船”,望见西岭上的积雪,看到门前停泊着来自万里之外故乡东吴的船舶。虽然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绪,但也因雪而更加灵动。

    ⑮一场大雪,如同国画大师生花的妙笔,将天地山川和古城变成了一幅落笔简约的国画。天地纯净了,让人的心灵也跟着纯粹如白纸,随时等待着自己思绪的落笔。

    ⑯郊外的花山、天平山和大阳山,雪的留自并不孤寂,冰香下依然有清泉濯濯流动。光福香雪海和洞庭东西山的梅花,在雪中已自暗香浮动。

    ⑰唐代王维的《水墨雪景山水》,开了雪景山水画的先河。历代的名家留下了不少画雪的传世之作。“北宋三大家”之一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掌图》,明代戴进和清代石涛的《雪景山水图》,虽然风格各异,但都用雪留白或装点。这些画作,丘壑在胸,气脉成章,笔断意贯。

    ⑱夜的古城,大雪依旧飞飏。街头巷尾霓虹闪烁,雪花也随着霓虹的色彩,一会是暖暖的红色、橙色,忽而又变成了清冷的蓝色和绿色。路灯射下耀眼白光,又让飞舞的雪花瞬间变得晶莹剔透。

    ⑲金鸡湖畔早已华灯初上,音乐喷泉演绎着“洋苏州”夜幕下的华丽乐章。纷纷扬扬的雪花,在这里又被折射得五彩缤纷。这时的雪花似乎通了人性,变换着你想象中的任何颜色,随着喷泉一起舞动。天空中那如花瓣一样袅袅落下的飞雪,在这里如似锦的繁花,让你觉得在这清冷的冬夜心头

⑳落在姑苏的这场瑞雪,这次践行了十年之约,一定要落个痛快,与苏城来一次久违的结结实实的拥抱。这是大自然对姑苏的恩赐,我们也该伸开双臂去迎接更大的飞雪。

(选自《苏州杂志》2018年第2期,有删减)

(1)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2)任选一角度,赏析第⑥段中划线句。
(3)第⑰段提及一系列雪景山水画的用意是什么?
(4)文章在描写“落在姑苏的雪”时是否过于繁冗拖沓?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四、诗歌鉴赏(共1小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诉衷情

周邦彦

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尝酸。可惜半残青紫,犹有小唇丹。

南陌上,落花闲。雨斑斑。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1)下面对周邦彦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以诗为词 B . 词中老杜 C . 婉约正宗 D . 词家之冠
(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A . “落金盘”较之“置金盘”更生动地体现出从摘下到放置的动态过程。 B . “犹有小唇丹”写少女乍尝后残杏留下口红痕迹,极为细腻娇态可见。 C . “齿软”本是形象性的说法,既衬托出了杏之酸又引出下句的“半残” 。 D . 下片前三句以景衬情,描画出少女品杏之后因与期望反差甚大的失落。
(3)这首词上下两片衔接自然,试分析其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黄贞麟,字振侯,顺治十二年进士。十八年,授安徽凤阳推官,严惩讼师,州郡懔然。值大旱,祷雨未应,贞麟曰:“得无有沉冤未雪,上干天乎?”于祷雨坛下,立判诸大狱,三日果雨。

    ②江南逋赋案兴,蒙城、怀远各逮绅民百余人系狱候勘。狱不能容,人皆立,贞麟以彼逋赋皆未验实,不忍令死于狱,悉还其家。及讯,则或舞文吏妄为注名,或误报,悉原而释之。

    ③河南优人朱虎山,游食太和,发长数寸,土猾范之谏与昝姓有隙,诬以藏匿故明宗室朱虎山谋不轨。事发,江宁推官不敢问,以委贞麟。贞麟力白其诬。逮至京师复勘,刑鞫无异,贞麟乃释昝姓而治之谏罪。

    ④颍州民吴月以邪教惑众,株连千余人,贞麟勘多愚民无知,徒坐月及为首者。捕人索财于水姓,不得,指为月党,追至新蔡杀之。乡人来救,并诬为月党。抚镇发兵围之,系其众至凤阳。贞麟廉得实,惩捕而尽释新蔡乡人。其理枉活人多如此。旋以他事解官,后得白。

    ⑤康熙九年,授直隶盐山知县。地瘠而多盗,立法牌甲互相救护。有警,一村中半守半援,盗日以息。清里役,逃亡者悉与豁除,不期年,流民复业数百家。十二年,旱,谓父老曰:“勘灾者至,所需惟官是责,不费民一钱。”及秋征,吏仍以旧额进。贞麟曰:“下输上易上反下难待准蠲而还之反覆间民必受损。”立令除之。又永革杂派陋例,民皆感其惠。

(选自《清史稿》 )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则或舞文吏为注名      

②徒月及为首者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上天乎 (    )

A.牵连      B.冒犯      C.空虚      D.归咎

以他事解官 (    )

A.不久       B.返回      C.临时     D.心烦

(3)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下/输上易/上反下难待准蠲/而还之反覆间民必受损 B . 下/输上易上反下难待/准蠲而还之反覆/间民必受损 C . 下输上易/上反下难/待准蠲而还之/反覆间民必受损 D . 下输上易/上反下难待准蠲而还之/反覆间民/必受损
(4)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土猾范之谏与昝姓有隙,诬以敦匿敌明宗室朱虎山谋不轨。事发,江宁推官不敢问,以委贞麟。
(5)第④段中“如此”指的是黄贞麟审案具有:①      ;②      ;③      的特点。
(6)有人说,第①段“祷雨坛下”和“三日果雨”有些荒诞不经,请说说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

    ②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斯文化为异端,而学者至于用夷;君子以为无为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为得时——譬如深渊大泽,龙亡而虎逝,则变怪杂出,舞䲡鳝而号狐狸。

    ③昔其未用也,天下以为病;而其既用也,则又以为迟;及其释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复用;至其请老而归也,莫 不惆怅失望,而犹庶几于万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谓公无复有意于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岂厌世混浊,洁身而逝______________?将民之无禄,而天莫之遗?

    ④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注释】①蓍龟:均为古时卜筮用具。这里借指欧阳修是国家的栋梁,朝中决策稽疑非其莫属。②斯文:指古代的礼乐制度。语出《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1)可填入第③段划线处的虚词是(    )。 (1)
A . B . C . D .
(2)对第②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运用夸张手法,以体现自己作为欧阳修学生此时的悲痛。 B . 运用比喻手法,衬托出自己在欧阳修的教导下文采斐然。 C . 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了欧阳修在北宋政坛的地位。 D . 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出了欧阳修在北宋文坛的地位。
(3)下列对第①段划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解释了作者不能去奔丧的原因。 B . 殿住全文,统括前后两个部分。 C . 对全文的感情起到了升华作用。 D . 点明了千里之外封寄悼词之因。
(4)赏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5)后代学者认为此文情感充沛、层次井然,体现了苏文“涣然如水”的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六、材料作文(共1小题)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往往会抱怨时间不够,可有时候又想方设法“消磨”时间。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不少于800字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