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19年中考化学预测卷(二)
年级: 学科:化学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制作下列物品所用的主要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 纯羊毛衫
B . 木制桌椅
C . 纯棉毛巾
D . 食品保鲜膜(袋)
2、以下我国古代的制作或技术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
烧制陶罐
B .
雕刻石像
C .
水车灌溉
D .
预报地震




3、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可能诱发皮肤病和癌症。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硒属于金属元素
B . 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C . 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
D . 硒原子的核外有6个电子
4、氧化铜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时,容器中溶液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由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实验是将氧化铜逐渐加入稀盐酸中
B . n点和m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不相等
C . n点和m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相同
D . 该曲线不能反映溶液中溶剂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5、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 . Fe与稀HCl:2Fe+6HCl=2FeCl3+3H2↑
B . 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C . Ba(OH)2溶液与稀H2SO4:Ba(OH)2+H2SO4=BaSO4↓+2H2O
D . AgNO3溶液与稀HCl:AgNO3+HCl=AgCl↓+HNO3
6、常温下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渐加入镁条,充分反应(忽略挥发)。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7、KNO3与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KNO3的溶解度比KCl的溶解度大
B . t1温度下的KCl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 有晶体析出
C . A点所表示的KCl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9%
D . 冷却热的KNO3饱和溶液可获得KNO3晶体
8、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 . 用粗砂纸打磨后的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划痕处出现红色物质
C .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D . 向滴有石蕊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溶液由蓝色变紫色再变红色
9、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的试剂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 | 除杂试剂 |
A | FeCl2溶液(CuCl2) | 过量铁粉 |
B | CO2(CO) | 适量氧气 |
C | 盐酸(硫酸) | 适量Ba(NO3)2溶液 |
D | NaCl (NaOH) | 适量稀硫酸 |
A . A
B . B
C . C
D . D
10、石墨烯是一种革命性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特性。图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金刚石 石墨
石墨烯
①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②三种物质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⑨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
④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相似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1、A→L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3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G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A和I为红色固体,B、D和L为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G的化学式为 。
(2)E的组成元素在化合物中常呈现的化合价有 。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上述转化中,B和L表现出相应的化学性质是 。
2、如图为实验室中常用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所选用的装置是 (填装置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从充分加热后的剩余固体中回收二氧化锰,符合题意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
(3)通常状况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污染性气体,极易溶解于水形成氨水,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中可以用浓氨水与生石灰制取氨气。请从如图中选出合适的仪器连接成一套制备并收集氨气的装置。则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是 →f.上述实验中,E装置的作用是 。
3、某同学用如图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称取一定质量的碳酸钠装入气球,将气球套在锥形瓶上。将药品全部倒入装有足量稀盐酸的锥形瓶中,气球迅速胀大。称量反应前后装置的总质量,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 1 | 2 | 3 |
碳酸钠质量/克 | 0.53 | 1.06 | 2.12 |
反应前装置总质量/克 | 66.33 | 66.86 | 67.92 |
反应后装置总质量/克 | 66.19 | 66.62 | 67.42 |
(1)计算第1次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
(2)分析数据发现每次反应前后装置的总质量均不相等,请以第1次反应为例,通过计算说明该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空气密度取1.3克/升,二氧化碳密度取2.0克/升,结果精确到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