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2019年中考历史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中考真卷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4分)(共17小题)
1、“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首先采取这些措施的是( )
A . 西周
B . 东周
C . 秦朝
D . 西汉
2、“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诗中描述的现象开始出现于( )
A . 汉高祖时期
B . 汉文帝时期
C . 汉景帝时期
D . 汉武帝时期
3、“江南之为国盛也……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 . 得到大规模开发
B . 自然条件优越
C . 人口数量增加
D . 社会环境安定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庆祝的节日就是今天的( )
A . 清明节
B . 端午节
C . 中秋节
D . 春节
5、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的信中说到“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为此他率军( )
A . 抗击倭寇
B . 击败沙俄
C . 收复台湾
D . 平定叛乱
6、下图再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 鸦片战争期间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7、下图再现的历史事件是( )
A . 南昌起义
B . 秋收起义
C . 井冈山会师
D . 遵义会议
8、邓小平认为:“这些东西(原子弹、氢弹等)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为“这些东西”献身的科学家代表有( )
A . 屠呦呦
B . 袁隆平
C . 邓稼先
D . 王进喜
9、“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8时数。”这一规定属于罗斯福新政的( )
A . 整顿金融
B . 恢复工业
C . 调整农业
D . 以工代赈
10、《寂静的春天》的章节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书中警示的是( )
A . 人口问题
B . 环境问题
C . 毒品问题
D . 战争问题
11、下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
A . 宋夏议和
B . 宋辽议和
C . 宋金议和
D . 辽金议和
12、“取得战争胜利的英国人则试图建立中外交往的新制度……这些新制度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初期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上。”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13、某学者指出:“一日,须言之有物……八曰,不避俗语。”该史料涉及新文化运动( )
A . 提倡民主
B . 提倡科学
C . 提倡新道德
D . 提倡新文学
14、下面图片反映的事件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这一事件( )
A . 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B . 标志着中日正式建交
C . 体现“一边倒”外交方针
D . 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15、“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 )
A . 拥有最高的司法权
B . 维护全体人民利益
C . 忽视妇女等参政权
D . 奠定国家强盛基础
16、某同学以“科学家与成就”为主题设计了如下四个探究题目。其中正确的是( )
A . 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
B . 莱特兄弟与火车
C . 达尔文与电的应用
D . 爱迪生与进化论
17、史料一般分为“史实”与“史论”等类型。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 .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B .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C . 华盛顿参与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
D . 斯大林在苏联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共36分)(共3小题)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研读经典是走进传统文化的第步。概括右侧材料甲中“仁”的含义,孔子倡导“仁”是为了解决当时的什么问题?
(2)体验情怀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概括材料乙中唐太宗的执政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践行这一执政理念的具体措施。
(3)传承传统文化须与现实相结合。归纳丙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指出其产生的现实背景。
2、应对大变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据材料甲归纳总理衙门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应对大变局的效果。
(2)新中国成立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大变局。概括材料乙中“党”的总任务,结合1956年的相关史实,说明总任务的完成情况。
(3)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据材料丙归纳2005年我国的经济特征,分析这一经济特征出现的主要原因。
3、历史在我们的理解中流动,历史解释就是创造性地重新理解历史。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解释须依据史料。归纳材料甲的主张。结合材料乙,判断这些主张是否实现,并说明理由。
(2)历史解释须揭示历史事件间因果关系。据下列文字和图片材料,指出日本与印度对待欧洲文明的不同态度和共同目的,分析导致两国相同目的的主要原因。
(3)历史解释须表达自己的见解。据下列材料,概括建立联合国的主要目的。综合上述材料,写出你对世界历史演变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