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9年中考生物试卷
年级: 学科:生物学 类型:中考真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如图是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 )
A . 细胞膜
B . 细胞质
C . 线粒体
D . 细胞核
2、玉米田中有杂草,有玉米螟等害虫,还有以害虫为食的天敌,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生态系统中玉米是生产者
B . 杂草和玉米之间是竞争关系
C . 玉米螟和它的天敌之间是捕食关系
D . 玉米田中物种少,自我调节能力强
3、如图是桃花的结构示意图,经传粉受精后能发育成果实的结构是(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4、经化验发现,某肾病患者的尿液中有较多的蛋白质,可初步判断,该患者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最可能是( )
A . 肾小球
B . 肾小囊
C . 肾小管
D . 集合管
5、当同学看到废弃的食品袋等垃圾时,将其捡起并放入分类垃圾桶中,参与调解这一过程的最高级神经中枢位于( )
A . 大脑皮层
B . 小脑
C . 脑干
D . 脊髓
6、昆虫是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的节肢动物,下列图示的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
A .
B .
C .
D .




7、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既有先天性行为,又有学习行为,这些行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下列有关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先天性行为由遗传物质决定
B . 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C . 学习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D . 学习行为在个体生活经历中获得
8、鲨鱼和鲸都生活在海洋中,下列关于它们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用鳃呼吸
B . 体温恒定
C . 都有脊柱
D . 胎生哺乳
9、我国科学家把生长激素基因转人鲤鱼的受精卵内,培育成胖鲤鱼,这一过程中,科学家利用的生物技术是( )
A . 组织培养
B . 转基因技术
C . 发酵技术
D . 克隆技术
10、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准备以蝌蚪为实验材料,探究甲状腺激素在动物发育中的作用,下列是同学在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时的发言,错误的是( )
A . 实验开始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蝌蚪应大小相同
B .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水温、水质及饵料等条件应一致
C . 每组用一只蝌蚪进行一次实验,就可获得可靠的结果
D .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将实验动物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
二、综合题(共4小题)
1、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川的主要器官,叶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下图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叶上、下表皮无色透明,利于透光;表皮上分布的 是水分散失的“通道”,也是气体交换的“门户”,叶脉有运输和支持功能。
(2)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利用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这不仅满足绿色植物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而且通过生态系统的 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3)应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农业生产上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写出两点即可) 。
2、如图是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及物质在体内运输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食物通过 系统的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进人体内;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通过 系统进人体内,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进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氧气通过 系统,运送到全身各处,最终进人 中被利用。
(3)上述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统一,这有赖于 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3、下图是人休生殖发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 。双亲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将DNA(基因)中储存的 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2)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和 形成多种多样的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形成不同的组织,组织形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3)若父母都有耳垂,儿子无耳垂,可推测父亲和母亲的基因组成都是 (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
(4)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儿子的Y染色体来自于双亲中的 。
4、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种类多、分布广、个休微小、结构简单,与人类关系密切。
(1)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等腐生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无机物被植物再利用,这表明它们在生物圈的 中起重要作用。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 组成,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有些病毒会给人类和动植物带来危害,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能使人患小儿麻痹症,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预防小儿麻痹症,这种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 ,有些病毒也能造福人类,如人类可以利用病毒携带基因的能力进行转基因操作和基因治疗。
(3)微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有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就地保护,以及迁出原地的易地保护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室保藏了很多菌种,这种菌种保藏的措施属于 (填“就地保护’,或“易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