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同步练习
年级:八年级 学科: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洋务运动的开展 ②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展开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二、问答题(共4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方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 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李鸿章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之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怎么样的主张?
(2)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3)材料三对比材料一,李鸿章思想有无变化?对李鸿章的行动进行评价
材料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7世纪中期的一次改革。他们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科举制……
──人教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
材料二:清政府并没有完全将日本放在眼里,在学术领域也很少翻译日文书籍。
……战争的惨痛失败使清政府开始正视日本,积极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学习近代化的经验。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日语词汇铺天盖地进入中国。然而,通过这种传播方式留下的日源外来词,如“大东亚共荣圈”、“皇军”、“马路大”等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大多被打上了羞耻、痛苦的印记。
材料四:2014年以来,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升级挑衅行动。据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正研究在初中和高中教科书编写指南中写明钓鱼岛是日“固有领土”。并将钓鱼岛“属于《日美安保条约》第5条的适用对象”写入其中。按照这个声明的规定,“包括钓鱼岛在内,所有处于日本施政之下的区域适用《日美安保条约》”。
(1)古代日本已经成为中华文明圈中的一员。材料一中提到的是日本古代的哪次改革?请列举一位唐代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使者。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使清政府“惨痛失败”的是什么战争?日本近代的哪次改革使其成为清政府学习的榜样?
(3)材料三中的日源词汇出现在哪次战争期间?这场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请列举一例战争期间日本在中国的暴行。
(4)请你结合钓鱼岛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梁启超在《饮水室合集》中写道:“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育。”
(1)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
(2)“此事”指什么?哪一出版机构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为近代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
(3) 综合上述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历程,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材料: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材料中的这些话是谁说的?他所参加的变法运动名称是什么?他一同被杀害的人被称为什么?
(2)有心杀贼中的“贼“指何人?
(3)他为什么感到“无力回天”?此遗言表达了他怎么样的思想情感?什么他说自己 “死得其所”?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怎么样的精神?
(4)在维新政变当日,他本来有机会逃走,但他不愿走,表示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最终就义。有人任务,他应该走,以便日后再图维新事业。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