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瓯二中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物理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2分)(共16小题)
1、一个瓶子最多能装下500 g水,则这个瓶子能装下500 g的下列哪种物质 ( )
A . 酱油
B . 酒精
C . 煤油
D . 汽油
2、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 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 . 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 . 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3、由于视觉原因,用鱼叉刺向水里的鱼往往难于成功.图中能正确解释刺不到鱼的光路图是( )
A .
B .
C .
D .




4、一条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使镜面绕入射点转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
A . 10°
B . 20°
C . 40°
D . 70°
5、测量视力时,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可以节省空间.如图所示,让被测者面对镜子背对视力表,此人看到视力表的像离他的距离是( )
A . 3m
B . 4m
C . 5m
D . 6m
6、图中,老师用相同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
A . 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 .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 .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 . 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7、下列所说的数据中,哪一个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
A . 一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 1.65cm
B . 中学生在1s内心跳约次70次
C . 这张试卷的厚度大约为2mm
D . 步行上学的速度约为1m/s
8、“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为即将对接时的模拟图,成功对接后,“神舟九号”内的航天员看到“天宫一号”纹丝不动,地球在缓缓转动,则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 太阳
B . “神舟九号”
C . 地球
D . “天宫一号”
9、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先后四次测量的结果为:13.25cm、13.27cm、13.22cm、13.28cm,则该物体的长度为( )
A . 13.27 cm
B . 13.28 cm
C . 13.255 cm
D . 13.26 cm
10、如图所示是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A .
手在墙上形成手影
B .
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C .
景物在镜中成像
D .
山在水中形成“倒影”




11、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进行的操作是( )
A . 沿ON向后转动板B
B . 沿ON向后转动板A
C . 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
D . 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
12、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加速运动,测得它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0.5s,则物体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 . 6.8m/s
B . 3.7m/s
C . 6m/s
D . 0m/s
1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运动的路程之比为3:1,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 . 2:1
B . 1:2
C . 2:9
D . 9:2
14、一个物体的质量大约是6g,如图所示,这个物体可能是( )
A .
一枚邮票
B .
一只绵羊
C .
一枚1元硬币
D .
一只大象




15、对于同种物质而言,关于密度的公式“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ρ与m成正比
B . ρ与m、V没有关系,是个恒定值
C . ρ与V成反比
D . ρ与m成正比,ρ与V成反比,且ρ是个恒定值
16、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一圆柱体铁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他用了50g、20g、5g砝码各一个,游码位置如图所示。测量完毕后才发现错误地将物体放在了右盘,而将砝码放在了左盘,则该圆柱体铁块的质量为( )
A . 73.0g
B . 77.0g
C . 77.5g
D . 72.5g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共9小题)
1、一小汽车以20m/s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0.4s后开始刹车,又经3.6s滑行32m,车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的平均速度为 m/s,在整个过程中,以 为参照物,司机是静止的.
2、相传“舜作箫,其形参差”.说明那时的箫是由许多长短不同的竹管排成,如图所示.演奏时,美妙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竹管参差不齐,目的是为了吹出 不同的声音.
3、完成下列填空:
(1)144km/h= m/s
(2)2h= s
(3)65nm= m。
4、图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 ,所测物体的长度为 cm。
5、汽车在行驶中,司机看到路旁的标志牌,如图所示。按照标示牌的规定行驶,汽车从标志牌到西大桥需要行驶 h。
6、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高”指的是 ,而“引吭高歌”里的“高”指的是 ,男生说话粗犷,而女生讲话尖细,这是因为他们说话的 不同。
7、在教室里,因“反光”从某个角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是光的 现象,从不同方向能看到电影院银幕上的图象,这是光的 现象,这两种现象都遵守光的 规律。
8、站在清澈的河边,看到水中的鱼在云游,我们看到的云是光的 形成的 像,看到的鱼是光的 形成的 像,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要 一些。
9、“×××”牌早餐奶每盒中装有的牛奶质量约为275g,体积为250mL,由此可以估算出牛奶的密度约为 kg/m3 . 喝掉一半后,牛奶的密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作图题(4分)(共2小题)
1、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作出AB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2、画出图中入射光线AO对应的大致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3分)(共3小题)
1、如图是小丽同学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中使用透明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目的
(2)实验中选择两只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 。(填符号) (2)
A . 像和物的大小
B . 像的虚实
C . 物距和像距
D . 像的倒正
(3)为了在水平桌面上找到像的位置,实验中玻璃板的放置必须与水平桌面 。
(4)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它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其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填“实”或“虚”)。
(6)小丽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和位置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张华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 (选填“不变”或“可以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实验前应首先调节蜡烛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并且三者 (选填“在同一高度”或“不在同一高度”)
(3)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20cm刻度线左边,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利用此原理制成的(选填“照相机”或“放大镜”)。
(4)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35cm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 像; 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5)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30cm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 像;
(6)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远处的物体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中学生不会正确的利用眼睛,会近视,远处的物体成像会落在视网膜前,为了矫正视力,眼睛近视的人应该佩戴利用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制成的眼睛。
3、在“探究物质的密度”实验中使用的天平,砝码盒中配备的砝码有100g、50g、20g、10g、5g等。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1)调节天平时应将 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 使天平横梁平衡。
(2)小王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操作:
A .将烧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
B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C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代号)。
(3)小王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时;估计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在150g左右。试加砝码时,应用镊子取100g、50g砝码各1个放入右盘中,若指针右偏,则应取下 g砝码,试加其它砝码,最后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
(4)图(2)是小王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情况。他的错误是 。
(5)图(3)是小王同学正确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g,然后她又正确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120g;
(6)图(4)是小王同学倒出盐水的体积 cm3;则盐水的密度是 。
五、计算题(4+6+6=16分)(共3小题)
1、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s返回海面。该处海水的深度是多少?
2、自2017年9月21日开始,“复兴号”将在京沪高铁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使得这条中国最繁忙的高铁路线全程运行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近4个半小时。表为“复兴号”高铁列车从北京至上海的G1次列车时刻表,求
站名 |
到达时间 |
开车时间 |
里程(km) |
北京南站 |
﹣﹣﹣﹣ |
09:00 |
0 |
济南西站 |
10:22 |
10:24 |
406 |
南京南站 |
12:23 |
12:25 |
1023 |
上海虹桥站 |
13:28 |
﹣﹣﹣﹣ |
1318 |
(1)G1次列车从北京南到上海虹桥站所用的时间
(2)G1次列车从北京南到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
3、质量0.9千克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大了0.1升,求:
(1)冰的质量是多少?
(2)冰的密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