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第五章生态系统 单元练习

年级: 学科:科学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9小题)

1、猪笼草是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获小虫,但把它归为植物,其依据是(     )

A . 它是绿色的 B . 它不能自由运动 C . 它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D . 它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神舟十号”于2013年成功发射升空,宇航员们穿着厚厚的宇航服。根据太空环境,在下列功能中,①控制温度、湿度;②供给氧气;③控制气压、抗射线辐射;④收集雨水;⑤无线通讯;⑥与外界气体交换,宇航服应具备是(     )

A . ③④⑤⑥ B . ①②⑤⑥ C . ①②③⑤ D . ②③④⑤
3、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Ⅰ是初级消费者 B . Ⅳ为分解者 C . E1主要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 . 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4、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农田中的杂草都可用生长素类似物除去 B . 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控制在D 点 C . B点时对杂草起抑制作用对农作物起促进作用 D . 曲线②代表双子叶杂草
5、森林里的“昆虫王国”准备在一个夏日的夜晚召开一次聚会,以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日益严峻的环境。你认为大会组委会不应发出邀请的动物是(  )
A . 螳螂 B . 蝗虫 C . 苍蝇 D . 蜘蛛
6、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 .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 .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 .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7、在武夷山(地处亚热带中部)生长的是常绿阔叶树,在黄山(地处亚热带北部)生长的常绿阔叶树和落叶阔叶树,而在泰山(地处温带)生长的几乎都是落叶阔叶树,这种分布特点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
A . 水分 B . 土壤 C . 温度 D . 空气
8、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它的叶和根一般具有的特点是(    )
A . 叶小,根系不发达 B . 叶大,根系发达 C . 叶小,根系发达 D . 叶大,根系不发达
9、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适应性的是( )
A . 到了秋天,树叶开始落下 B . 放在窗台上的植物,茎向窗外弯曲生长 C . 陆生植物的根在土壤中扎得较深 D . 缺少食物的猪,身体瘦小,生长缓慢

二、解答题(共15小题)

1、同学们为了探究提高栽培植物的产量的方法,做了一个实验:同学们选择大白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三个温室中分别种植相同数量、生长状况相似的大白菜幼苗,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情况如下表所示:

温室

二氧化碳浓度

5.0%

5.0%

0.2%

温度

20℃

15℃

15℃

(1)如果选择①②两组进行对照实验,能研究      (填“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对栽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2)种植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第②组大白菜比第③组长得茂盛,可以说明:在      相同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浓度越      ,栽培大白菜的产量就越      。(填“高”或“低”)
2、下面表格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动物右边格中相应的√表示被此动物捕食的生物),请据表分析回答:

植物

食植昆虫

食虫昆虫

食植昆虫

食虫昆虫

(1)该生态系统共有      条食物链。
(2)蛇和鹰的关系是      
(3)要使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      
3、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经过多年的努力,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超级杂交水稻”,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2012年9月,专家验收组宣布超级杂交稻亩产900公斤攻关任务的圆满实现。
(1)野生稻与“超级杂交水稻”之间的这种性状上的差异体现了生物的      
(2)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根毛细胞对各种无机盐的吸收量不同,这种起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作用的细胞结构是      
(3)水稻的收成高低除了与水稻的品种有关外,还与田间管理密切相关。“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说明青蛙也起到重要作用,否则水稻可能受到昆虫虫害。请写出与上述相关的一条食物链。      
4、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分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下图所示),其中B与C组遮光,降低光照30%。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的组合:            .
(2)若选择A、B两组进行对照实验,比较两组植物之间的生长差异.则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强弱(或多少)对两组植物生长的影响。
(3)若过一段时间后发现B中的甲植物比A中的乙植物长得更高,能否得出“遮光30%后,植物会长得更高”的结论?      (选填“能”、“否” ),为什么呢?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5、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一定值,葫芦藓就不能生存。某化工厂的烟囱中有二氧化硫排放,为研究二氧化硫对葫芦藓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离烟囱每隔一定距离的地方栽种250株葫芦藓,由近至远分别编号为1组、2组、3组、4组、5组。葫芦藓植株死亡数统计如下表(单位:株)。请据此分析作答:

(1)葫芦藓在栽种时,每组栽种多达250株的原因是      
(2)二氧化硫使葫芦藓的绿叶迅速枯黄,你认为是叶片细胞中的      遭到了破坏,因此葫芦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表中数据说明苔藓植物的受害程度与      有关。
6、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全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2)完成过程①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      
(3)碳在无机环境与各种生物之间以      的形式进行循环。
7、根据下图所示生态系统,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2)图中分解者是指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4)如果食虫鸟的数量大量减少,会导致禾谷类植物减产。原因是食虫鸟的多少对      的数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对禾谷类有间接影响。
8、阅读有关“三江源地区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生态环境”的资料,并回答问题。

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1990年以前,草场丰厚。1994年草场开始退化,但牲畜比前四年还多,它们只能以啃食草根为生。1999年时,草场开始沙化,黄沙飞扬;黄河的河床升高,河水干涸,湖泊消失一半。上世纪70年代,位于青海省境内的玛多县,森林茂密,为当时全国第一首富县,人均100多头牲畜。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人均牲畜只有十几头,成为全国贫困县。那里的老百姓守着三江源头,却没有水喝,只得买水喝,栽种树苗因缺水而造成树苗死亡。由于草场退化,鼠害成灾,每公顷有4000多个鼠穴,鼠穴相连,加剧了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1998年长江发大水,与该地区森林被毁、滥采滥挖、水土流失有密切关系。上世纪末,该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生态承受能力严重超载。

(1)上述资料中至少涉及到哪几种生态系统的恶化?

      ;②      ;③      

(2)上述资料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3)要想恢复三江源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你有何建议?(2条)

      

      

9、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A、一次,小柯发玑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察思考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昵?

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小柯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

C、小柯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小柯按照实验设计完咸了实验。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

回答:

(1)小柯设计实验的变量是      
(2)小柯设计的实验不足之处是      
(3)小柯在E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10、课外活动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求大家分组进行探究。某小组讨论后认为可能有三个因素会影响植物生长。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说明:所用的花盆和植物相同。+号的数量表示浇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时间长短。

花盆编号

土壤种类

浇水量

光照时间长短

1

壤土

+++

+++

2

壤土

+++

++++

3

沙土

+++

+++

(1)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控制好变量。1、2号花盆的其它因素都是相同的,惟一不同的因素是      
(2)仔细分析1号与3号花盆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们所要探究的问题是:      
11、常常见到,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的地点。蚂蚁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小敏猜想:

A.可能蚂蚁有特殊的认方向的本领;

B.可能蚂蚁会在路上留下气味作标记;

小敏用大纸板箱饲养了一窝蚂蚁,并且经常旋转纸板箱。一段时间后,在离饲养箱(蚁穴)稍远些的地方放置一些食物,蚁群中派出的其中几只侦察蚁,发现了这些食物,于是同去后,大批工蚁就出来搬运食物了。小敏在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一张张的纸片(如图甲),让它从上面爬过。待大批工蚁出洞时,取走了中间的一些纸片。

(1)如果,大批蚂蚁不能方便地到达食物处,猜想      成立。
(2)如果,蚂蚁是靠留下气味作标记,则当工蚁出洞时,小敏把纸片排成如图乙的形状,蚂蚁的行为是      
(3)小敏用自己饲养的蚂蚁,而不是去寻找现成的蚂蚁窝观察的原因是:      
12、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该实验的变量是      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5)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13、甘草是中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中药材,资料显示甘草的酒精浸出液对细菌生长起抑制作用。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①选用一定量的甘草,将其干燥粉碎,再加入酒精,室温浸泡三天,过滤,得到甘草酒精浸出液,并配制质量分数分别为1%,2%,4%,8%的甘草酒精浸出液;

②取5个灭菌后的培养皿,编号后先放入相同体积的106个/毫升的大肠杆菌培养基,再在培养皿中滴入0.1毫升的不同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将它们放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结果记录如下:根据以上实验,请回答:

Ⅰ.实验中是通过观察      来说明甘草的抑菌作用。

Ⅱ.实验中盛有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的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      

Ⅲ.实验中设置第1组对照实验的目的是      

培养皿编号

1

2

3

4

5

甘草酒精浸出液的质量分数

0

1%

2%

4%

8%

抑菌圈直径(mm)

0

2.88

6.08

5.96

6.06

14、小亮打开橱柜发现许多蟑螂。小亮想:蟑螂喜欢什么食物?于是他找来蟑螂可能喜欢吃的食物如:米饭、巧克力、咖啡、话梅,并设计了一套透明实验装置。他将许多蟑螂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放进几个透明装置内(如图),然后观察对比得出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透明实验装置的好处是      
(2)四组实验先用的蟑螂有何要求      
(3)实验中应观察什么量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15、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校的小型生态园内,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科学探究活动。他们选取了健康且长势和重量相同的玉米苗30株,平均分为三等份,分别放置在温室内甲、乙、丙三组装置中进行无土栽培(具体培养条件如表)。在光照、温度等其他条件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玉米苗的长势和重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培养液

0.03%

土壤浸出液

0.06%

土壤浸出液

0.06%

蒸馏水

(1)甲、丙两组不能形成对照的原因      
(2)在做实验时,影响玉米生长的其他因素还有很多,如:温度、光照等 。排除其他因素对玉米生长影响的措施是:      
(3)每组选择多株玉米苗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4)甲、乙两组中,若玉米苗的生长需要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则      组玉米苗长势较好。
(5)乙、丙两组中,若丙组玉米苗的长势明显较弱,说明玉米苗的生长还需要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第五章生态系统 单元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