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2 升华与凝华(第3课时)  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科学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题(共11小题)

1、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 B . 雾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C . 雪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 D . 露的形成属于熔化现象
2、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 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B . 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C . 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 . 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
3、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华 B . 水蒸气凝结成水,是凝固 C . 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 D . 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吸收热量
4、南极气温常低于-20℃,至少半年无阳光.根据科学研究,南极冰山不断缩小,连终年不见阳光的冰川也慢慢变少,这是(   )
A . 汽化现象 B . 升华现象 C . 蒸发现象 D . 凝华现象
5、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汽化吸热 B . 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到凉爽,是由于酒精汽化放热 C . 一瓶水被冰箱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是由于水蒸气液化 D . 北方的冬天,为了保存蔬菜,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华放热 
6、“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 .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稀”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 .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7、下面关于冰箱的一些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 冰箱冷冻室内的霜是水凝固而成的 B . 冰箱内壁上的很多小水珠是放进去的蔬菜溅上去的 C . 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出现的白雾是空气液化而成的 D . 冰箱的致冷剂应该在冰箱冷冻室汽化,在冰箱冷凝器液化
8、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的三态变化分析错误的是(   )
A . 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 . 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 C . 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D . 雪花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
9、人工降雨时,飞机向云层中播撒干冰,干冰      吸热,使高空温度降低,水蒸气      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当大到一定程度就下落,并在下落过程中      成水,从而形成降雨.
10、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11、一次小华见到妈妈做完菜,关火后才放盐.小华问:“妈妈,你刚才是不是忘记放盐了?”妈妈说:“没有忘,这是加碘盐,必须关火后放盐”,你能理解这种现象吗?

二、提升题(共2小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 吃冰棒时“沾”舌头 B . 冬天,室外飘起的雪花 C . 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D . 飞机在天空留下的白色“尾巴”
2、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些霜是      经过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      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1.2 升华与凝华(第3课时)  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