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测试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与运用(共9小题)

1、给划线字注音。

      

      

      

      

徙倚

      

      

      

      

候骑

白沙

2、背诵五首唐诗,按原文填空。
(1)树树皆秋色,山山      
(2)晴川      汉阳树,芳草      
(3)      出汉塞,      入胡天。
(4)山      平野尽,江      大荒流。月下      天镜,云生      海楼。
(5)      早莺争暖树,谁家      
3、解释下列划线字或词的含义。

①东皋暮望                   ②徙倚欲何依      

③相无相识                   ④昔人已乘黄鹤      

⑤芳草萋萋鹦鹉洲               ⑥日暮乡关何处是      

属国过居延                   ⑧仍故乡水      

4、按要求填空。
(1)王绩《野望》这首诗,是一首            诗,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2)《野望》中写出山野秋归之景的句子是:            
(3)《黄鹤楼》写登高所望,人去楼空景象的句子是:            
(4)《使至塞上》中诗人以景物自比,写出自己飘泊不定的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使至塞上》描绘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5)《渡荆门送别》描摹“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的一联诗句是:            
(6)《钱塘湖春行》通过花草描写早春景物的句子是:            
5、“烟波江上使人愁”“江入大荒流”中的“江”指的是      ;“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的是      ;“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湖”指的是      
6、请你用正楷字抄写《野望》这首诗的颔联:      
7、请从课文五首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联对偶诗句抄写下来,并分析律诗对仗的特点。
8、小明默写古诗的时候,老是区别不了“燕”与“雁”,很是苦恼,请你依据课文中的诗句并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帮他总结出一些规律。
9、结合下面所给情境,回答问题

小明国庆节随同学们到南方去探访一座名楼,他们一行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晴日里的原野一望千里,似乎都能看见遥远的家乡。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江面上升腾起一层迷蒙的烟雾,家乡也好像被暮霭所隔,望不见了。此景惹动乡愁,小明不禁有点想家,他望着远处叹了一口气,说:“唉!现在真可谓是‘      ’啊!”

请你根据所给语境,写出最恰当的一联诗,并说出你的理由。

二、课内阅读(共5小题)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这首诗的颈联和颔联所写景物有何不同?
(2)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意为“飘飞的蓬草”,在这里如何理解?
(2)请找出本诗中千古传诵的写景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一联诗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运用自己的积累,再写出一联表达同样思想感情的诗,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A . 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 . 颔联写景,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见到的壮阔景象。 C . 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江上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此时此刻新鲜、欣喜的感受体验。 D .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之情。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渐”和“才”二字有着怎样的妙处?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三、课外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注】①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②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③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④恨别:怅恨离别。⑤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⑥抵:值,相当。⑦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⑧浑:简直。不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1)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同样是通过“花”“鸟”来写春天,本诗颔联与“乱花渐欲迷人眼”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具体文字加以说明。
2、阅读下面这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黄鹤楼

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现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 , 下临江流;重檐翼馆 , 四闼霞敞;坐窥井邑 , 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 , 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注】①州: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②耸构:矗立的楼宇。下文“高标”也是这个意思。③巃嵸(lóngzōng):高耸的样子。④河汉:银河。这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⑤重檐翼馆:两层屋檐像鸟的翅膀一样翘在馆舍之上。⑥闼(tà):门。⑦井邑:城乡。⑧形胜:山川胜迹。⑨濑乡九柱,东阳八咏:指濑乡的老子祠,东阳的八咏楼。

(1)除却唐人崔颢的名诗《黄鹤楼》,你能默写出其他描写黄鹤楼的诗句吗?
(2)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据充足,用的一组对偶句是:“            。”直接赞叹黄鹤楼高大雄伟,用的一组对偶句是:“            。”
(3)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3)
A . 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 . 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 . 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最后四句可有可无,甚至有画蛇添足之嫌。 D . 本文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测试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