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1《富贵不能淫》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公孙(yǎn)        丈夫之(guān) B . 妇之道(qiè)      亩(quǎn) C . (yuè)          法家士(fú) D . 益(céng)         忧(huàn)
2、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译: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B . 行天下之大道。(译: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 C . 曾益其所不能。(译:增加他所不能干的事情。) D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 威武不能 B . 饿其体肤 C . 所以动心 D . 一怒而诸侯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 富贵/不能淫 B . 必先/苦其/心志 C . 舜/发于/畎亩之中 D . 曾益其/所不能
5、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 . 《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B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C . 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6、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说(fù)      富贵不能(yín) B . 百里(xī)    行乱其所为(fó) C . (gé)      往之家(rǔ) D . 吾(yí)    妇之道也(qiè)
7、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嫁也

A . 谓大丈夫 B . 妾妇道也 C . 与民由 D . 舜发于畎亩
8、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 心,衡于虑,而后作      百里奚举 B . 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相与步中庭 C . 孙叔敖举海                贤材人远矣 D . 色,发于声,而后喻      其一犬坐
9、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嫁也

A . 丈夫冠也 B . 山川美,古来共谈 C . 女家 D . 与民由

二、小作文(共1小题)

1、《富贵不能淫》一文,作者用含蓄、幽默的语言指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请你也用含蓄、幽默的语言来写一个小片段吧。

三、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

1、理解课文,完成填空。
(1)《富贵不能淫》一文探讨的是“      ”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      ”的威力。而孟子则针锋相对,首先用一个反问句“      ”否定景春的观点;紧接着用“      ”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接下来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第一,“      ”。第二,“      ”。第三,“      ”。这三条都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      
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苏武牧羊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 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后投靠匈奴。②武:苏武。③羝:公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往之      

②武至海上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3)你认为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富贵不能淫》,回答问题。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孟子举母亲告诫女儿“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 .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C .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D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4)用简洁的语言陈述本文的论述过程。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妾妇之      

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下之广居      

④无夫子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 孙 衍、张 仪 岂 不 诚 大 丈 夫 哉

(3)孟子否定景春的话的理由是什么?
(4)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6)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四、其他(共2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妾妇之      

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下之广居      

④无夫子      

其筋骨      

所以动心忍性      

然后能改      

2、文学常识填空:

①孟子,名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并称为“四书”。

五、语言表达(共3小题)

1、填空                                                                  
(1)孟子,名            (朝代)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      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①父      

②与民      

③威武不能      

④傅说于版筑之间      

⑤人过,然后能改      

⑥衡于虑,而后      

则无法家拂士      

3、填空。

《〈孟子〉二章》选自《      》。孟子,名      ,邹(今山东邹城)人,      时期      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六、字词书写(共2小题)

1、下列各语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 .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 . 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丈夫之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1《富贵不能淫》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