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达标检测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 )
A . 安徽凤阳
B . 江苏南京
C . 河南开封
D . 浙江杭州
2、“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
A . 明太祖
B . 明成祖
C . 雍正帝
D . 乾隆帝
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朝代分别是( )
A . 西汉和明朝
B . 西汉和唐朝
C . 秦朝和明朝
D . 秦朝和清朝
4、《明史·职官志》记载,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之后,朱元璋立下圣旨,“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 .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C .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 . 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5、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最有价值的文物是( )
A .
司母戊鼎
B .
大雁塔
C .
锦衣卫印
D .
甲骨文




6、谈到明朝,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不能不提。电视剧中常常把他们当作幕后黑手、特务组织搬上屏幕。“锦衣卫”一词所反映的实质是( )
A . 经济的高度发展
B . 专制制度的强化
C . 国家监督机构的完善
D . 思想文化的繁荣
7、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 八股取士
B . 试题类型繁多
C . 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 . 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8、今天的中学生可以博览群书,畅游书海,但在明朝的时候,许多知识分子只能在八股文中挣扎,请问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 . 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 . 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C . 选拔皇帝的忠实奴仆
D . 保留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9、从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到顾炎武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能够直接反映出科举制度哪一方面的变化( )
A . 考试的内容
B . 考试的形式
C . 考试的目的
D . 考试的影响
10、燕王朱棣和建文帝之间发生的战争,史称( )
A . 楚汉之争
B . 官渡之战
C . 八王之乱
D . 靖难之役
11、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北端有一条东厂胡同,其命名与明朝时设立的特务机构东厂有关。这一机构是由下列哪位皇帝设立的( )
A . 明太祖
B . 明成祖
C . 建文帝
D . 明英宗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中央机构设置有何变化?
(4)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