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小明要为班刊中的“异国风情”栏目写一则名著推荐,下列名著适合作为本栏目素材的一项是(    )。
A . 《白洋淀记事》 B . 《湘行散记》 C . 《镜花缘》

二、字词书写(共1小题)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鲁迅的三味书屋里,有知识(yuān)①      博的老师,也有伙伴们趣味盎然的游戏;史铁生的生活里,有母亲慢声细语的劝导,也有悄然(zhàn)②      开的鲜花;劳伦兹的庄园里,有怪(dàn)③      不经的探索,也有令人捧腹的把戏;孔子的课堂里,有谆谆的教诲,也有激烈的争(zhí)④      。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好好体会、领悟。

三、情景默写(共1小题)

1、古诗文名句默写
(1)潮平两岸阔,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3)      ,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子曰:“君子喻于义,      。”(《论语·里仁》)
(5)明月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但同一个诗人面对一轮明月,境遇不同,情感也会有不同。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的诗句中,把-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而在《峨眉山月歌》“            。”的诗句中,却借“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抒发“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不舍之意。
(6)这个学期,小明同学学习很认真,但他一碰到问题就问同学,从不独立思考,结果成绩并没进步。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             。来告诫他,让他引以为戒。

四、课内阅读(共1小题)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语。

①相而去      

增笑      

其家穿井      

④身所寄      

五、名著阅读(共1小题)

1、有同学认为;课文名著导读“专题探究·话说唐僧师徒”中“唐僧师徒四人”的说法不准确。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见解?结合下列回目的相关内容,简述原因。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六、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散文阅读。

我与地坛

史铁生

    ①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②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③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罢。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④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⑤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  简要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标出下面语句中的重音(用“.”标示)和停连(停顿用“v”标示,连接用“Λ”标示),并说明理由。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3)选文第⑤段引用两个散步的老人的话,有什么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你如何评价“母亲没有找到我,我却决意不喊母亲”的行为?结合选文和课文《秋天的怀念》的内容,简要阐述。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 。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⑪我心里万分紧张 ,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 ,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⑮我猛地站起身来 ,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 , 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 。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1)  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⑦~⑨段的内容。
(2)  请简要分析第⑮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3)  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4)“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作答。

七、诗歌鉴赏(共1小题)

1、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      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八、课外阅读(共1小题)

1、文言文阅读。

乳母诗序(节选)

(清)郑燮

    乳母费氏,先祖母蔡太孺人之伺婢也。燮四岁失母,育于费氏。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劳于内。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瓜果,必先食(sì)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

    数年,费益不支,其夫谋去。乳母不敢言,然常带泪痕。日取太孺人旧衣溅洗补缀,汲水盈缸满瓮,又买薪数十束积烛下,不数日竟去矣。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视其灶犹温,有饭一盏、莱一盂藏釜内,即常所饲燮者也。燮痛哭,竟亦不能食矣。

【注释】①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②鱼飧:有鱼的饭食。

(1)用“/”符号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于费氏      

有鱼飧瓜果      

③其夫谋       

④竟亦不能食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

(4)“我”痛哭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九、作文(共1小题)

1、请以“最                         的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暖心”“开心”“感动”“后悔”等;

②叙述要重点突出触动你情感的内容;

③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江省温州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