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学业水平监测试卷

年级: 学科:科学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

1、小卡片有助于科学学习。请仔细观察下列四张小卡片内容,属于符号的是( )
A . 磁感线 B . 时间t C . 一氧化碳分子 D . 眼球结构
2、如图所示,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下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 . 水分 B . 有机质 C . 腐殖质 D . 无机盐
3、我们吃的马铃薯块茎是长在地下的,其内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来源于叶的光合作用。把有机物从叶输送到地下块茎的是( )

A . 导管 B . 筛管 C . 保卫细胞 D . 茎中心的髓
4、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利用,不正确的是( )
A . 氧气可用作燃料 B . 二氧化碳制成干冰,用于制造舞台烟雾 C . 氮气用作食品填充气 D . 稀有气体用于制造各种用途的光源,如霓虹灯
5、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指南针是一个磁体 B . 指南针的南极指向地磁南极 C . 指南针折断后只有一个磁极 D . 指南针指向不会受附近铁块的影响
6、联合国把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做出巨大贡献,人们将101号元素命名为“钔”来纪念他。钔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钔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相对原子质量是258g B . 属于非金属元素 C . 原子的质子数为101 D . 原子的中子数为359
7、硫化镉是“纹身彩贴”的主要成分,可经皮肤进入体内,干扰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已知硫化镉中镉(Cd)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硫(S)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其化学式为( )
A . Cd2S B . CdS2 C . Cd2S2 D . CdS
8、小刚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家庭电路,其中安装错误的是( )

A . 保险丝 B . 开关 C . 三孔插座 D . 二孔插座
9、实验室收集、验满二氧化碳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 收集 B . 收集 C . 验满 D . 验满
10、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白磷不一定要足量 B . 装置气密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 . 将白磷改为木炭也能得到正确结论 D . 冷却后瓶内压强减小而导致集气瓶从烧杯中吸水
11、在小磁针的上方拉一根与小磁针平行的直铜导线。当直导线通电时,小磁针会发生转动、该实验能说明( )

A . 铜能吸引磁铁 B . 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C . 小磁针偏转方向与电流大小有关 D . 磁能生电
12、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A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雾

C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有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A . A B . B C . C D . D
13、收集一矿泉水瓶的二氧化碳,再向瓶内倒入适量的紫色石蕊试液,迅速拧紧瓶盖密封,震荡。震荡后能看到的现象是( )

A . 矿泉水瓶变瘪 B . 溶液显蓝色 C . 生成了碳酸 D . 溶液中冒出气泡
14、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过程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15、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
A .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 B .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 C . 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实用方便 D . 厨余垃圾用塑料袋包装后,再填埋
16、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这就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该实验不能证明的是( )

A .   原子核体积很小 B . 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C .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D . 原子核质量比较大
17、证明空气中含有CO2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
A . 仔细闻空气,是否有二氧化碳气味 B . 通过吸管往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C . 用打气筒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压入空气,石灰水变浑浊 D . 燃着的木条放在空气中观察是否熄灭
18、如图所示是电动机模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电动机工作时,消耗了机械能,产生了电能 B . 电动机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 C . 换向器的作用是减小转动时的摩擦 D . 改变电源的正负极,可以改变线圈的转动方向
19、如图是通过白磷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实验过程中气球一直变大 B . 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 . 白磷燃烧结束,立即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称量 D . 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20、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化学反应中,分子数目保持不变 B .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 . 该化学反应中,原子数目保持不变 D . 该反应中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

二、填空题(本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2分)(共9小题)

1、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1)两个氢原子:      
(2)硫酸根离子:      
2、雾霾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环保部门按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着力做好PM2.5和臭氧新增指标的监测。请回答下列问题: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       (选填“毫米”或“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2)下列措施能减少PM2.5的是(    ) (2)
A . 淘汰尾气不达标的汽车 B . 限制并有偿使用塑料袋 C . 把工厂烟囱造高
3、小飞的爸爸准备从苗圃买树木移植到自家庭院中,为了提高移植植物的成活率,下列是小飞给爸爸提出的一些建议,请选出这样做的原因(均选填字母)。

A.降低蒸腾作用

B.避免损伤根尖

C.避免强光照射,烧焦叶子

D.为树木的生长提供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

(1)移载时剪去部分叶子,原因是      
(2)黏在根部的土团不要移除,原因是       。
4、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2)图中乙代表的生物是      (选填“动物”、“绿色植物”或“微生物”)。
5、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实验中,若观察到      (选填“电流表指针偏转”或“导体棒ab移动”),则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2)某同学按图完整地连接好各元件后,分别向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移动导体棒,能够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选填“甲”或“乙”)。
6、莽草酸是制取防治流感的特效药——达菲的基本原料,可以从常用的一种烹调香料——八角中提取,莽草酸的分子式为C7H10O5 , 则
(1)莽草酸      (选填“是”或“不”)属于氧化物。
(2)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3)莽草酸中碳、氢两元素的质量比为      
7、甲图为人体获得空气中氧气,并由血液运输至全身各处组织细胞的模式图:

(1)乙图为某人在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横膈膜的两个位置,A为最高处,B为最低处,则箭头a过程开始时刻横膈膜应处于      (选填“A”或“B”)位置。
(2)d过程表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      壁和肺泡壁从而进入肺泡内。
(3)c过程中氧气能进入血液,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8、图甲为植物叶片的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②③代表不同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图乙为该植物在夏季晴朗天气中一天内某些生理过程的变化曲线。

请据图分析作答:

(1)若图甲表示光合作用过程,则③代表的物质是      。从叶片的结构分析,①代表的物质是通过      (填结构名称)进入叶片的。
(2)由图乙可以看出A、B两曲线中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的曲线是      
9、学校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先挤压右侧滴管并微热燃烧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燃烧管中先燃烧的物质是       

物质

白磷

红磷

着火点(℃)

40

240

(2)再挤压左侧滴管滴下液体,发现石灰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随后发现原来燃烧的物质停止燃烧。其中产生大量气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3)下列灭火方法与(2)中使燃烧停止的原理相同的是      (选填字母)。

A.关闭煤饼炉的进气口以熄灭炉火

B.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C.用一小盘水泼灭炭火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20分)(共5小题)

1、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小明把细漆包线分别绕在两根铁钉上做成A、B电磁铁,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

(1)为了保护电路,在合上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移到最      (选填“左”或“右”)端。
(2)为了研究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性的影响,小明把A、B串联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控制      相等。闭合开关,把滑片P移到如图位置,小明看到电磁铁A吸引的大头针比B多,说明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性越      (选填“强”或“弱”)。
(3)向左移动滑片P,可以看到电磁铁A、B吸引的大头针数目比原来       (选填“多”或“少”)。
2、学校科学兴趣小组用小麦幼苗进行了如下实验:

选取4株生长旺盛、带有绿叶和根系的幼苗,随机分为A、B两组

组别

株数

处理方法

A

2

剪去所有根的前端3~5毫米(即尖端),并在切口处涂上石蜡

B

2

不作处理

(1)几天后,B组容器内水面明显下降的原因是容器内水蒸发和植物的       作用。
(2)A组小麦幼苗两天后出现明显的萎蔫现象,说明植物吸水的部位主要是      
(3)一周后,同学们发现B组小麦幼苗长势不良,叶色发黄,于是他们往容器内加了一大勺尿素。一天后,小麦却出现萎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植物细胞液浓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溶液浓度,使小麦幼苗失水。
3、关于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请回答。
(1)图中A器材的名称是      
(2)⑥至⑩器材中不需要有       (选填序号)
(3)小明组装发生装置时,要让试管口略向      (选填“上”或“下”)倾斜。
(4)实验中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气体,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瓶气口时,没有复燃。原因可能是      (选填字母)。

A.实验结束时,熄灭酒精灯前没有先把导管移出水面

B.有气泡冒出时立即进行收集

C.导管口没有放一小团棉花

D.收集前集气瓶中未装满水

4、植物能逐渐长大,其体内的有机物来自哪里呢?

(1)科学课上,老师在甲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稻田泥土,并加入适量的水;在乙烧杯中加入该稻田所产水稻的米的淘米水;再分别滴加碘液。结果甲烧杯中液体呈淡黄色,土壤颗粒呈灰黑色;而乙烧杯液体呈蓝色。老师滴加碘液是为了检测烧杯中是否存在      (选填“淀粉”或“蛋白质”)。根据老师的实验现象可知该物质      (选填“是”或“不是”)来自于土壤。
(2)研究表明,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株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4小时,再把两片相似的叶子M、N用透明塑料袋密封起来,做如图甲的处理(碳酸氢钠溶液能使M内的CO2浓度保持相对稳定)。然后放在阳光下照4个小时后,再分别对M、N进行脱色、洗涤、滴加碘液进行检测,能变蓝的叶子是      (选填“M”或“N”)。这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       。
(3)如图乙,在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内,分别放入植物和蜡烛,要使B钟罩内蜡烛的燃烧时间长于A中的蜡烛,在不打开钟罩的情况下,应把B置于      环境中。
5、CO2可以像倒水那样使阶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如图甲)。小明将一个小玻璃罩罩在两支点燃的蜡烛上(如图乙),却发现高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进行了如图丙、丁的实验。

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丙),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表。

容器编号

1

2

3

4

5

6

平均时间/秒

3.2

3.8

5.0

7.1

11.1

19.0

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丁),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②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①③示数增大不明显。

(1)图甲中CO2可以像倒水那样倒入大烧杯中,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       (选填“大”或“小”)。
(2)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小玻璃罩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部位是      (选填“下部”、“中部”或“上部”)。
(3)实验二探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对小钟罩内不同位置       的影响。
(4)结合本次实验的研究结果,小明对乙实验中高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做如下解释,合理的排序是      (填字母)。

A .二氧化碳在高处聚集,使高处氧气的浓度下降

B .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热的二氧化碳上升

C .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D .高处氧气浓度低于低处氧气的浓度

E .高处蜡烛先熄灭

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第35小题5分,第36题小6分,第37小题7分,共18分)(共3小题)

1、冬天,许多菜农利用温室栽培蔬菜。某温室从16点开始持续密封48小时,测得温室内CO2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1)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发生在细胞结构的     中(选填字母)。 (1)
A . 细胞壁 B . 细胞膜 C . 叶绿体 D . 液泡
(2)曲线b~c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      (选填“多于”、“少于”或“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3)经过48小时,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会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a、b、c三点中蔬菜积累有机物较多的是      点。
(4)菜农常常对温室内的土栽蔬菜施用有机肥,提高蔬菜的产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 (4)
A . 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能促进光合作用 B . 腐殖质分解产生无机盐,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 C . 有机物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促进土壤动物繁殖,改善土壤结构
2、某同学采用如图装置,用马铃薯来代替MnO2作催化剂,分解H2O2制取氧气,记录数据如下表。

组别

H2O2溶液的质量(克)

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植物的器官及质量

收集气体体积(毫升)

收集气体的时间(分钟)

1

20

15%

大颗粒马铃薯16克

80

10.5

2

20

15%

小颗粒马铃薯16克

80

4

(1)由于氧气      (选填“不易”或“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采用如图方法收集。
(2)比较两组数据,发现同样收集80毫升气体,第2组所用的时间更短,可以说明H2O2的分解速率与反应物和催化剂的接触面积       (选填“有关”或“无关”)。
(3)第一组实验过程中,当收集到0.32克氧气时,溶液中剩余的H2O2质量为多少?
3、小明利用热敏电阻设计了一个“过热自动报警电路”,如图甲所示。将热敏电阻R1安装在需要探测温度的地方,当环境温度正常时,指示灯亮;当环境温度超过某一值时,警铃响。图甲中继电器的供电电压U1=6伏,继电器线圈用漆包线绕成,其电阻忽略不计。其中R0为保护电阻。当线圈中的电流大于等于50毫安时,继电器的衔铁将被吸合。图乙是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象。

(1)由图乙可知,当环境温度为30℃时,热敏电阻阻值为       欧。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继电器的磁性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图甲中警铃应接在      之间(选填“AB”或“CD”)。
(3)图甲中线圈下端的磁极是      极(选填“N”或“S”)。
(4)当探测温度达到80℃时,警铃报警。则保护电阻R0的阻值应为多大?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学业水平监测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