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化学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运动会上发令枪所用“火药”的主要成分是氯酸钾和红磷,撞击时发生的化学反应5KClO3+6P=3P2O5+5KCl.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KClO3是氧化剂 B . P2O5是氧化产物 C . 1 mol KClO3参加反应有6 mol e转移 D . 每有6 mol P被还原,生成5 mol KCl
2、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 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是CaCO3 B . 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SO42- C . 某无色溶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 D . 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 , 先加稀盐酸除去OH- , 再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Cl-
3、现将AlCl3、MgCl2、MgSO4、Al2(SO43四种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混合溶液中c(Al3+)=0.1 mol•L﹣1c(Mg2+)=0.25 mol•L﹣1c(Cl)=0.2 mol•L﹣1 , 则该溶液中c(SO42-)为(  )
A . 0.15 mol•L﹣1  B . 0.2 mol•L﹣1    C . 0.25 mol•L﹣1      D . 0.30 mol•L﹣1
4、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KClO3属于盐,但不能作食用盐食用 B . 自来水一般是采用氯气消毒,为了检验Cl-的存在,可选用硝酸银溶液 C . 为防止月饼等富脂食品因被氧化而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生石灰或硅胶 D . 把大豆磨碎后,用水溶解其中的可溶性成分,经过滤后,分成豆浆和豆渣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不慎将酸或碱液溅入眼内,立即闭上眼睛,用手揉擦 B . 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后,应立即停止加热 C . 蒸发结晶操作时,为了得到纯净的晶体应将溶液蒸干 D . 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6、一般检验SO42-的试剂是(   )
A . BaCl2、稀硝酸 B . AgNO3、稀硝酸 C . 稀盐酸、BaCl2 D . AgNO3、稀盐酸
7、我们常用“往伤口上撒盐”来比喻某些人乘人之危的行为,其实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往伤口上撒盐”的做法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并不是害人而是救人。那么,这种做法的化学原理是(   )
A .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B . 血液的氧化还原反应 C . 血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 D . 胶体的聚沉
8、下列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 . 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B . 生石灰被用作干燥剂后失效 C . 过滤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D . 蒸馏法将海水淡化为饮用水
9、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①漏斗  ②试管    ③蒸馏烧瓶    ④天平    ⑤分液漏斗    ⑥研钵

A . ①③⑤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⑥ D . ①③⑥
10、下列实验操作或记录正确的是( )
A . 常温常压下测得1molN2的质量为28g B . 用量筒测得排水法收集制得的氢气体积为50.28mL C . 将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放入烘箱中烘干 D . 用托盘天平称取2.50g胆矾,受热充分失水后,固体质量减轻0.90g
11、在某无色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 . Na+、K+、HCO3-、NO3- B . NH4+、SO42-、Al3+、NO3- C . Na+、Ca2+、NO3-、CO32- D . K+、MnO4-、NH4+、NO3-
12、下列变化过程中,画横线的元素被氧化的是(   )
A . CO2CO B . FeCl3FeCl2 C . HCl→AgCl D . KII2
13、下列有关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二氧化硫、二氧化硅、一氧化碳均为酸性氧化物 B . 雾、稀豆浆、氯化钠溶液均为胶体 C . 分子中含三个氢原子的酸不一定是三元酸 D . 烧碱、醋酸、稀硫酸均属于电解质
14、需要分离下列两种混合物,选用最合适的实验装置是(   )

a.汽油中不小心混入了大量的水;

b.水与丙酮的混合物,已知:丙酮是一种可与水混溶的无色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约为56℃。

A . ④③ B . ②④ C . ②① D . ①③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NaCl晶体中含有Na、Cl , 所以NaCl晶体能导电 B . CO2溶于水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C . BaSO4难溶于水,BaSO4是非电解质 D . Cl2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但Cl2不是电解质
16、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常温常压下,28 g N2与CO混合物气体中所含的分子数目一定为NA B . 标准状况下,17 g氨气所含原子数目为NA C . 在常温常压下,11. 2 L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D . 10 mL 2 mol/LH2SO4溶液中取出的5 mL溶液,其浓度为1 mol/L
17、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 稀硝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H++OH=H2O B . 铁与稀盐酸反应:Fe+2H+=Fe3++H2 C . 三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3OH=Fe(OH)3↓+3Cl D . 足量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2OH=CO32-+H2O
18、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氯化钙、硫酸钠杂质,下列选用的试剂及加入顺序正确的是(   )
A . Na2CO3、BaCl2、HCl B . BaCl2、Na2CO3、H2SO4 C . BaCl2、Na2CO3、HCl D . Ba(NO3)2、Na2CO3、HCl
19、常温常压下,将等质量的氢气、甲烷、氧气、二氧化碳四种气体分别吹入四个气球,气球中气体为甲烷的是(   )
A . B . C . D .
20、已知下列分子或离子在酸性条件下都能氧化KI,自身发生如下变化:H2O2→H2O,IO3→I2 , MnO4-→Mn2+ , HNO2→NO,如果分别用等物质的量的这些物质氧化足量的KI,得到I2最多的是(   )
A . H2O2 B . IO3- C . MnO4- D . HNO2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离子Na+、K+、Cu2+、H+、NO3、Cl、CO32、OH按可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的情况,把它们分成A、B两组,而且每组中均含两种阳离子和两种阴离子。

A组:      

B组:      

(2)书写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Na2CO3溶液和H2SO4溶液:      

②KCl溶液和AgNO3溶液:      

③NaOH溶液和NaHSO4溶液:      

2、蒸馏是实验室制备蒸馏水的常用方法,如图所示两个装置都可以制取蒸馏水。

图片_x0020_1394324797

(1)图Ⅰ是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常用装置,仪器A、B的名称分别是:A      、B      
(2)温度计水银球应置于      
(3)实验时A 中除加入一定量的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      ,其作用是      
(4)图Ⅱ装置也可用于少量蒸馏水的制取(加热及固定仪器略),其原理与图I完全相同,该装置中使用的玻璃导管较长,其作用是      
3、“绿色试剂”双氧水可作为矿业废液消毒剂,如要消除采矿业废液中的氰化物(如KCN),化学方程式为:KCN+H2O2+H2O=A+NH3↑(提示:KCN中N为-3价)
(1)生成物A的化学式为      
(2)上述反应中,氧化剂是      ,被氧化的元素是      
(3)在标准状况下有0.448 L氨气生成,则转移的电子为      mol。

三、实验题(共1小题)

1、实验室用密度为1.25g•mL-1、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配制240mL 0.1mol•L1的盐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配制240mL0.1mol•L-1的盐酸

应量取浓盐酸体积/mL

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mL

      

      

(3)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A.用30mL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的浓盐酸的体积,倒入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1〜2cm处
(4)若实验中遇到下列情况,对配制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①用于稀释盐酸的烧杯未洗涤      

②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      

③定容时俯视观察液面      

(5)若实验过程中出现如下情况如何处理?

①定容时加蒸馏水时超过了刻度      

②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溶液溅出      

③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下降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天津市武清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