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托克旗乌兰镇中学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内蒙古鄂托克旗乌兰镇中学2017-2018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共9小题)
lǒnɡ zhào | càn làn | rónɡ qià | cān yǐn | xìnɡ ɡé |
|
|
|
|
|
zhì huì | fènɡ xì | shān ɡǎi | miáo huì | mǐn jié |
|
|
|
|
|
①每当上工、下工,一行 (xínɡ hánɡ)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 (xié xé)调 (tiáo diào)有序 (xǜ xù)!
②生命就像即将凋 (dāo diāo)零的含苞 (bāo pāo)的花朵,唯有骨髓 (suǐ suí)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 (zhàn zàn)放。
A.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B.快乐应该与大家分享。
C.我们要信守承诺,珍惜友情。
D.生活是复杂的,要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面对。
①《巨人的花园》 ②《幸福是什么》
③《去年的树》 ④《小木偶的故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①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仿写句子。)
②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仿照选文,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写一句话。
③给句子换一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提示:可加关联词,可用比喻的说法。)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①“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 。
②“静静地”看出周恩来 。
③“铿锵有力”是指 。
(4)
参观中华世纪坛
风和日丽的一天,爸爸带我去参观位于北京西面的中华世纪坛。
我们从南门进去,来到圆形的圣火广场。广场的东西两侧是弧形的石阶,石阶上各有一道清水缓缓流下,分别象征着黄河、长江永远流淌。广场中心的“中华圣火”跃动着永不熄灭的火苗。爸爸告诉我,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文明创造。
圣火广场的北边是一条长270米的青铜甬道,甬道由3米宽的青铜板铺成,上面刻着从人类出现到公元2000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沿着甬道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到了世纪坛下。
踏着石阶上去,气势雄浑的圆形坛体展现在我们眼前。坛体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分的斜面上,耸立着27.6米高的时空探针,坛体外周墙上刻着56个中华民族的图案浮雕。我惊奇地发现,这部分坛体正在转动,听爸爸说转动一周,至少要用2.6小时。下部分的坛体是不动的,静止的回廊与转动的坛体寓意着中国的哲学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世纪坛乾体与坤体结合的设计,既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它的外周是长140米的环形回廊,设有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40位文化名人的青铜塑像。
沿着回廊,进入世纪坛内。这里共分三层,由一层的现代艺术馆、二层的世纪大厅、东西方艺术馆和地下二层的多媒体数字艺术馆构成。世纪大厅环形的浮雕壁画,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看着壁画,听着爸爸的介绍,我的心里激动又自豪。
中华世纪坛啊,你不但是首都又一处壮丽的景观,而且是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永恒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