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检测试卷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19分)(共4小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020年初,正值春节,原本yōu       闲的人们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侵袭。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全民战斗,无论是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xiǎn        为人知的普通大众,在疫情面前,他们团结无畏惧,坚定不迷máng         ,为安全树立一道道屏zhàng      ,为生命书写一份份答卷。

2、古诗文名句填空。
(1)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2)杨花榆荚无才思,      。           (韩愈《晚春》)
(3)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4)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     (贺铸《青玉案》)
(5)      ,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
(6)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从笛声落笔,写笛声传遍洛阳城的情景的两句是:

            

(7)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3、解释还行啊的文言词语。

鲁肃过寻阳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       

④香远益清,亭亭净        

4、下列关于文言文中称谓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B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卿”,在这里指君对臣的爱称。 C . 陈康肃公善射。——“公”,表示对男子的尊称。 D .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爷”, 这里指父亲。

二、阅读(48分)(共5小题)

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

【乙】他觉得这无论怎样也比拉车强,挣钱不多,可是不用卖力气呢。打着面小旗,他低着头,嘴里叼着烟卷,似笑非笑地随着大家走,一声也不出。到非喊叫几声不可的时候,他会张开大嘴,而完全没声,他爱惜自己的嗓子。

(1)    上面两个语段选自

小说      ,作者       。

(2)批注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请阅读【乙】段文字,参照示例,对人物的心理作分析批注。

示例:【甲】段文字中,多个“那么”连用,写出了祥子面对属于自己的车的时候,内心无比愉悦,意气风发的样子,看哪哪都好。

      

(3)从语段【甲】到语段【乙】,人物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哪些大事导致人物的巨变。(写出三件即可)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注】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

人生阶段

小时候

稍微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谋生

主要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①                              

②                              

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秀技艺的灵动高超。 B . 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 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 .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 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D . 本文作者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4)有人说,这“刺绣时光”,不仅是“刺绣”的日子,还有其中蕴藏的生活哲理。请从母亲和“我”的角度出发,围绕情节和主旨,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火神山医院是首个接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专门医院,也是凝聚多方力量、诠释“中国速度”的一座医院。几百台大型机械、数千名工人同时作业,施工画面吸引4000多万中外网民在线观看……广大网友变身“网络包工头”“云监工”,密切关注医院建设过程。10天10夜争分夺秒,火神山医院在日夜轰鸣的机械声中拔地而起。这速度的背后,是中国建造技术的创新,是更丰富的抗“疫”经验,是同舟共济、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材料二:无论是非典还是此次疫情,我国皆在第一时间紧急建设专门收治病人的医院,如武汉火神山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北京小汤山医院,现将三所医院相关数据对比如下:

医院名称

建筑面积

(平方米)

编设床位

(个)

建设用时

(天)

参与建设人数

其他

火神山医院

3.39万

1000

10

4000+

功能齐全、5G网络全覆盖

雷神山医院

7.97万

1500

14

7000+

小汤山医院

2.25万

1000

9

7000+

收治全国1/7的“非典”病人,病死率世界最低、医院零投诉、医护人员零感染

 (摘编自“网易财经”)
材料三: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率1.4—2.5,远超SARS病毒,但在病毒性致死方面要弱一些,在可以人传人的病毒中,我们熟知的SARS病毒的致死率为9.6%,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致死率为34.5%。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防控主体坚持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精准施策、做好协同配合。比如,救治感染患者,就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又如,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源头控制,对车站、机场、码头等重点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必要措施。无论是个人、社区,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讲究科学方法、注重精准施策,让各项防控举措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摘编自《财经》《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1)
A . 火神山医院的建成与使用完美诠释了“中国速度”,是技术创新和中国力量的体现。 B . 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5G网络全覆盖,得益于中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和进步。 C . 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具有超高的传播速率,但致死率相较SARS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要低。 D . 疫情防控工作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所有确诊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2)面对紧急疫情而建设的收治医院是如何体现“中国速度”的?请阅读材料一、二简要概括。
                                                                          
(3)截止现在,许多省市病例已经清零,疫情渐入缓和趋势。邻居张阿姨认为此时已无危险,去菜市场买菜时未带口罩,菜市场管理员不让其进入,两人发生争执。请你帮助管理员对张阿姨进行劝说。

      

4、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题。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①。

【注】①洛城:洛阳,诗人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    诗中      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一句中,“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1)
A . 呼其子之曰(教诲) B . 观君形状非恶人(外貌) C . 布二端(留下) D . 后更无(小偷)
(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夫 不 喜 之 人 未 必 本 恶 习 以 性 成 梁 上 君 子 是 矣

(3)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写作(30分)(共1小题)

1、根据要求作文。

    疫情,突然降临;人们,直面承担。这场战“疫”中,许许多多的医务人,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老老少少的普通人,付出自己的努力,背起自己的责任,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群“逆行者”中,有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也有90后乃至00后的青年人,是他们担起了社会的责任,负起了国家的使命。

    上世纪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世上哪有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这两段文字,引发了你对“责任”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检测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