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同步训练

年级: 学科:地理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 选择题  (共8小题)

1、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B . 地域文化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 C . 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地区和国家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D .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域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对人口发展的作用往往相同
2、初婚年龄的大小不能影响(  )

A . 出生率 B . 人口自然增长率 C . 死亡率 D . 亲子年龄差距
3、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是(  )

A . 早出晚归 B . 安土重迁 C . 季节性迁移 D . 逐水而迁
4、读乌兹别克斯坦和日本的结婚年龄结构(各年龄段百分比)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年龄(岁)

15  20  25  30  35  40

乌兹别克斯坦

(1994年)

新郎

0.3

11.0

65.6

15.0

3.6

1.0

1.9

新娘

12.6

36.7

39.5

5.9

2.4

1.2

1.7

日本(1995年)

新郎

0

1.2

19.3

41.5

22.0

8.1

7.9

新娘

0

2.7

33.3

43.9

12.4

3.5

4.2

①自然增长率较高和生育率较高的国家分别是乌兹别克斯坦和日本

②自然增长率较高和生育率较高的国家是乌兹别克斯坦

③造成两国婚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④造成两国婚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婚姻制度、文化及宗教不同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5、

下图反映了我国人口学历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从中可知(  )

A . 相同学历段女性比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短 B . 高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大于低学历段 C . 各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没有变化 D . 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预期寿命越长
6、在泰国多数家庭中子女较多,并且没有男孩的家庭很少;在欧美许多国家,许多年轻人结婚较晚,有的家庭不愿生子女。对以上成因解释最可能的是(  )

A . 地域文化不同 B . 避孕技术是主要影响因素 C . 生育政策不同 D . 饮食结构不同
7、在各国运动员中,有许多是从其他国家迁入的,例如乒乓球女子团体赛银牌得主新加坡队的两名运动员都是华侨。对这种人口迁移解释最可能的是(  )

A . 他国自然条件优越 B . 受婚姻家庭影响 C . 受政治因素影响 D . 他国经济水平高,或在他国有更大的发展机遇
8、

下图所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结合所学知识,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二、综合题 (共11小题)

1、

分析数据,了解国情。人口状况是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如图是我国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基本情况(不包括港澳台)。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1)
A . 人口总量变化明显,2010年比1953年增长了225.4% B . 与1990—2000年相比较,2000—2010年人口净增量上升 C . 1964年0—14岁人口数量多于1982年0—14岁人口数量 D . 2010年15—64岁人口数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全国人口数量
(2)从人口结构柱状图可以看出,自1964年以来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呈      趋势,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呈      趋势。

(3)1964年以来,我国人口总量的变化使得人均耕地面积      

2、

读1995~1997年统计的世界和部分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数据表,完成下列问题。

地区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全世界

2.4

0.9

1.5

A国

0.9

1.1


B国

1.5

0.6

0.9

C国

3.7

0.6

3.1

(1)计算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填人表中。

(2)若表中三个国家分别是肯尼亚、德国、韩国,根据数据所示,B国是      

(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4)按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发展进程,将C国的名称填入上图相应括号中。

(5)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发展进程表现为:首先是      率下降,其次是      率下降,最后导致      率的下降。

(6)“三低”模式的人口死亡率反而比转变前有所上升,其一般原因是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到1995年流动人口达8 000多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  )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1)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2)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2)
A . 庞大的人口压力 B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 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 D . 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
4、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比例为117100,少数省份高达130100,出生性别比失调将造成新的社会问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性别比严重失调的原因是(  )

(1)
A .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B . 婚姻的地域范围的空前广阔 C . 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D . 环境污染愈演愈烈
(2)解决性别比严重失调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

(2)
A . 提倡计划生育,少生优生 B . 改变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 C . 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D . 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风尚
5、“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国定

指数

国家

指数

巴基斯坦

4.9

肯尼亚

1.1

尼泊尔

4.0

哥伦比亚

1.0

韩国

3.3

菲律宾

0.9

泰国

1.4

委内瑞拉

0.9

(1)人口生育意愿与传统中国文化相似的是(  )

(1)
A . 韩国、泰国、菲律宾 B . 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 . 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 . 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2)
A . “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B . “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C . 中国儒家文化重视子女质量和个性发展 D . 发达国家受基督教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
6、按照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农村独女户可以生育二胎,但现在农村许多夫妇却不想生育二胎。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变化是(  )

(1)
A .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的变化 B .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的变化 C . 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的变化 D .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的变化
(2)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我国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②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③受宗教的影响 ④受婚姻不够稳定的影响

(2)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7、“婚姻贫困”是我国在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等影响下产生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婚男性将过剩2 400万。贫困地区该问题会更加突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不包括(  )

(1)
A . 生育率低 B . 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 C . “养儿防老”思想 D . 年龄结构失衡
(2)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是(  )

(2)
A . 限制城乡人口流动 B . 适度调整生育政策 C . 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D . 加强胎儿性别选择
8、

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1)
A . 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 . 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 . 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 . 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

(2)
A . B . C . D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小红随妈妈参加了表哥的婚礼,婚礼主持人发言时祝贺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单位上的证婚人发言时却说“……要注意计划生育”。

材料二 小红在上网时发现了两组有关我国婚姻状况的数据:

甲:2008年上海人均结婚年龄再次推迟,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2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9.6岁。比2007年推迟约为0.6岁。

乙:香港统计年刊载:1991—2007年香港的离婚判令数与粗离婚率统计图(粗离婚率指一年内每1 000名15—64岁的离婚人数所占比重)

(1)(双选)材料一中婚礼主持人与单位证婚人的发言反映了我国生育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

(1)
A .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B .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C . 从家长包办到自由恋爱 D . 从封建礼教到新社会风尚
(2)试分析近年来上海市人均结婚年龄推迟对人口的影响。

(3)由材料二图可知,1991—2007年香港离婚率的变化特点是      ,分析这种变化使香港产生的人口问题有哪些?      

10、

总和生育率是按照某一年度的妇女生育水平,计算每个妇女度过其整个生育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下图表示1950—1996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变化情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总和生育率最高,原因是受到哪些传统观念的影响?

(2)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总和生育率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3)1992年后,我国总和生育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试述中国新文化引起生育观念方面的哪些变化?

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国人口已13亿多,全球人口超过  70亿。

材料二  目前,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从总体上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文盲率为6.72%,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还比较低,初中毕业生能进入高中的只有30%,而高中毕业生进入各类大学的也只有30%左右。我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1/200,平均每1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数量,日本是中国的530倍,德国是中国的236倍。尽管我国拥有一批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但数量极少,人口总体的文化程度(12岁及以上人口)1964年为2.3年,1982年为4.6年,1987年为5.1年,1990年上升为5.5年,只接近小学    水平。

(1)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人口面临着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无关系?

(2)你认为目前我国民众的人口观、婚育观和传统观念相比有了哪些变化?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同步训练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