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

年级: 学科:地理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14小题)

1、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B .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破坏有关 C .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 . 围湖造田不会对局部陆地环境各要素产生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自然地理环境呈现整体性特点,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最可信的是(    )


A . 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水含沙量增加 B . 洪水期时,河流携带大量矿物质到河口,加剧咸潮危害 C .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 D . 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携带到北太平洋,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
3、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 ②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 ③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④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③
4、生物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下列关于生物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正确的是(  )。


A . 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大 B . 植被加快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 C . 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 D . 森林加大径流的季节变化
5、1994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000只,20年后达到6000只,又过了三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    )

A . 生产功能 B . 平衡功能 C . 调节功能 D . 分解功能
6、下列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同一经线上,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 B . 锋面过境一定带来多云、阴雨天气 C . 气候变暖是人为活动的结果 D . 暖流的海水水温可能比寒流的海水水温更低
7、澳大利亚东北部近海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球环境具有(   )

A . 整体性 B . 地域差异性 C . 独特性 D . 表现复杂性
8、下列行为不会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生态功能失调的是(   )


A . 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 B . 黄土高原上大规模垦荒 C . 经常清除林区内的枯枝烂叶 D . 长江中上游营造水土保持林
9、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渗透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都是单独地存在和发展的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④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10、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历史上由于植被破坏,加上降水变率大,导致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这体现了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   )


A . 差异性 B . 整体性 C . 稳定性 D . 周期性
11、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无关联 B . 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C . 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D .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12、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


A . 人口数量增多 B . 气候变化 C . 森林破坏 D . 围湖造田
13、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引起该区域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地壳抬升 B . 砍伐植被 C . 气候变化 D . 农业开发
14、下列不属于影响流域汇水速度因素的是(   )


A . 地面坡度 B . 土壤含水率 C . 植被覆盖率 D . 河谷的顺直程度

二、判断题 (共2小题)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求我们在发展生产时要综合开发,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A . 正确 B . 错误
2、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整体性是相对的。

A . 正确 B . 错误

三、综合题 (共5小题)

1、

读下图,完成下题。

(1)图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1)
A . 差异性 B . 制约性 C . 整体性 D . 平衡性
(2)引起图中生态环境失调的主导自然要素是(   )

(2)
A . 气候 B . 大气 C . 水文 D . 生物
2、

全球的竹林按其自热分布可划分为亚太竹区、美洲竹区和非洲竹区。下图为非洲竹区的竹林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非洲的竹林多分布在(   )

(1)
A . 热带雨林气候区 B . 广阔的沿海平原地区 C . 日照条件好的高海拔山区 D . 年降水量1000-2000mm地区
(2)近年来.世界竹林种位面积连年扩张,主要得益于(   )

(2)
A . 市场需求增加 B . 全球气候变化 C . 科学技术进步 D . 海运条件便利
3、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   )

(1)
A . 植被破坏 B . 气候变化 C . 人口数量增多 D . 围湖造田
(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

(2)
A . 综合性特征 B . 整体性特征 C . 区域性特征 D . 差异性特征
4、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黄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发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1)
A . ③④ B . ①② C . ①③ D . ②④
(2)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区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青藏高原滑坡、泥石流增多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2)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②
5、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例甲、乙代表的主要粮食作物应是            。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      


(2)江苏省的工业发达,轻、重工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主要工业有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其中纺织和丝绸工业居全国首位。读图分析江苏发展纺织和化学工业的有利条件。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江苏省西部湖泊多的原因。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