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21课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本来 B .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庙          告:祭告 C . 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负:背 D . 及仇已灭                    雠:仇人
2、下列各句中的画线词,不属于名词活用为状语的一项是(    )
A . 负而 B . 先王,而告以成功 C . 一夫 D . 仓皇
3、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 原庄宗所以得天下 B . 尔其无忘乃父 C . 函梁君臣 D . 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4、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皆背晋以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

③尔无忘乃父之志

④与所以失之者

A . 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不同。 B . 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相同。 C . 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也相同。 D . 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也不同。
5、下列对文言特殊句式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梁,吾仇也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

④燕王,吾所立

⑤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⑥还矢先王

A . ①③/②④/⑤⑥ B . ①⑤/②③/④⑥ C . ①⑤/②④/③⑥ D . ①④/②⑤/③⑥
6、下列各选项中,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 .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C . 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 . 《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7、下列对《伶官传序》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用“呜呼”开篇,落笔兴叹。接着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B . 第二段承接首段,先概述庄宗先父的遗恨、遗志,接着概述庄宗接受遗命,为父报仇的史实,照应首段的“盛”与“得”。这段叙事是重视“天命”的表现,不但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同时也为下文写庄宗的“衰”与“失”而张本。 C . 第三段评论庄宗的盛衰史。首先以“方其”句紧接上文,用“其意气”之句回应了首段的“盛”与“得”。接着写庄宗的“败亡”。 D . 第四段,先评论庄宗的盛衰成败,从而推出更为普遍的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是对前面议论的重要补充和生发,也是对开篇中心论点的进一步发挥。
8、下列各句中,与词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相近的是(    )
A .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 . 满招损,谦得益 D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9、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欧阳修的这篇短序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既避免了和传文重复,又说明了作传意图,而文字生动,形象鲜明,毫无概念化的毛病。

②《伶官传序》是冠于《伶官传》前的短序,旨在说明写《伶官传》的意图。

③那么,既要写明作传意图,又要避免和传文重复,就难免概念化。

④很明显,有关伶官的事实,自然应该写在传里。

⑤事实上,关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任其败政乱国的史实,正是写进了《伶官传》里的。

A . ①⑤④③② B . ②④⑤③① C . ⑤③①④② D . ④②③①⑤

二、语言表达(共1小题)

1、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据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有些欠妥。可那人已经走远了,他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做了修改。“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仔细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连词“而”字;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那位请欧阳修写文章的人为什么对欧阳修最后增加两个连词“而”字拍案叫绝?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三、情景默写(共1小题)

1、根据《伶官传序》相关文意,默写下列名句。
(1)欧阳修提出了“                  ”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2)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            ”的道理。
(3)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            ”的经验教训。
(4)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                  ?”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

四、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也。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 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1)
A . 此三者,吾遗也             恨:遗憾 B . 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泛指绳索 C . 其成败之迹               本:本来 D .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所有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
A . 其所以失之者           ②尔三矢 B . 皆背晋以归梁           ②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C . ①尔无忘乃父之志         ②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 . ①方其系燕父子组         ②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3)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
A .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B .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 .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D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4)
A .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 . 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5)
A . 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 . 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 . 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 . 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6)
A . 文章将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C . 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D . 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晋王败亡时,也只有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义正词婉。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8)简答题。

①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答。

②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③第四段以反问结尾,有何用意?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氏文集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遂以其集归 , 而告于公曰:

    “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 , 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以言语声偶擿裂 , 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之温温 , 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原文有删改)

【注】①苏子美:苏舜钦,北宋初期文学家。②北宋庆历五年,进奏院举行祭神活动,苏舜钦等人把祭神活动剩余的废纸变卖,所得金钱用于吃喝应酬,(这种卖废纸凑酒钱是当时一种不成文的官场陋习)被范仲淹的政治对手王拱宸上奏而免职。当时官场保守派蓄意打击革新派的政治人物,如范仲淹、富弼、杜衍等人。苏子美为杜衍的女婿,又是范仲淹所推举的,所以亦被卷入这场政治风波之中。③指当时流行的骈四俪六,浮艳空泛的西昆体文章。④柔和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自古时少而乱时多          治:国家安定 B . 见时学者以言语声偶擿裂    务:致力 C . 勉学者以近古              讽:讽刺 D . 望之昂然,而之温温        即:接近
(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推行古文十分困难的一项是(    )

①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

②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③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④何其难之若是欤

⑤时人颇共非笑之

⑥而子美独不幸死矣

(2)
A . ①②④ B . ①④⑥ C . ②③⑤ D . 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这是作者整理亡友苏子美遗稿、编录成集后所写的一则书序。先叙述了成书缘由、经过,而后评价诗文的艺术价值和人物的精神品质,再表露自己的情感态度。语言平易,文笔精练,手法多样。 B . 作者在第三段从文章与政治盛衰的关系,详尽地回顾了近几百年来古文发展的曲折而又艰难的过程及当时古文运动的情况,通过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突出说明了苏子美在古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C . 苏子美生活的时代,形式主义文风充斥文坛,士人们竞相以时文夸耀崇尚,唯有子美兄弟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地倡导创作古文。作者通过对比,肯定了苏子美为宋代古文的繁荣发展所做出的卓越成就。 D . 本文虽是书序,但情感丰富,淋漓满纸,低回深挚,具有强烈的感人效果。既有对友人坚守心志、独立不移、不追逐时尚精神的赞美,又有对他不幸遭遇、坎坷命运的由衷惋惜、不平和愤懑,令人唏嘘不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②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乱世,而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不可见者。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 , 曰郑遨、张荐明。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①俛:同“俯”。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当时可道者何少也                    怪:对……感到奇怪 B . 风俗坏                                隳:毁坏 C . 吾又以谓必有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    负:辜负 D . 处乎山林而麋鹿                        群:与……为伍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A . 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乱世   青,取之于蓝,而青 B . 嫉世远去不可见者             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 C . 泯没而无闻                   师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 吾得二人                     积土成山,风雨兴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一行传》是欧阳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本文是这个合传的序。 B . 序文的第一节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 . 从第二节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 . 欧阳修对于几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四次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4)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②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21课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