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2018届初中毕业班生物中考考前押题卷(二)
年级: 学科:生物学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5小题)
1、自2011年5月1日起,我国内地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完全禁止吸烟。禁烟的目的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 . 缓解卷烟生产供不应求的局面
B . 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
C . 保持室内公共场所空气新鲜
D . 实现世卫组织提出的控烟目标
2、组织培养是快速繁殖植物的一种方法,一般不用作组织培养材料的是( )
A . 受精卵
B . 芽
C . 茎尖
D . 叶片
3、田雨橙同学在给微生物分类时,把大肠杆菌、乳酸菌归为一类,把霉菌、蘑菇归为一类.她分类的依据是( )
A . 细胞内有无叶绿体
B . 细胞有无细胞壁
C . 细胞有无成形细胞核
D . 营养方式是否为异养
4、使用显微镜时,进行对光,依次调节哪些结构( )
A . 转换器、遮光器、反光镜
B . 反光镜、物镜、目镜
C . 反光镜、转换器、物镜
D . 转换器、反光镜、遮光器
5、最近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在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体育锻炼时间少,青少年体质重要性被忽视.因此我们从小就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下有关体育锻炼对身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使肌细胞体积变大、数目增多
B . 使参与呼吸的肺泡数目增多
C . 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D . 改善脑的营养,使人的思维和记忆力得到发展
6、两栖动物不能完全适应陆地生活,主要原因是( )
A . 两栖动物的体温不恒定
B .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C . 两栖动物的心室中有混合血
D . 两栖动物的肺发育不完全
7、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 . 海洋生态系统
B . 湿地生态系统
C . 森林生态系统
D . 荒漠生态系统
8、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
B .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
C . 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D . 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9、生物形成物种多样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
A . 生态系统多样性
B . 分布多样性
C . 环境多样性
D . 遗传多样性
10、小明同学要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在设计对照实验时,甲、乙两组实验除一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不同的条件是( )
A . 甲用20粒种子,乙用10粒种子
B . 甲用子粒饱满的种子,乙用相对干瘪的种子
C . 甲始终保持湿润,乙始终保持干燥
D . 甲用小麦种子,乙用玉米种子
11、“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这类动物是( )
A . 线形动物
B . 软体动物
C . 环节动物
D . 节肢动物
12、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 )
A . 维生素
B . 淀粉
C . 蛋白质
D . 脂肪
13、蛔虫是人体寄生虫,它寄生在( )
A . 人的大肠内
B . 人的胃里
C . 人的小肠内
D . 人的肛门里
14、下列关于人体运动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人的运动系统由骨和肌肉组成
B . 一块骨骼肌就能完成一个动作
C . 人的运动过程中关节起支点的作用
D . 只要运动系统完好,就能正常运动
1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母体血液可进入胎儿体内为其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B . 男性、女性的主要性器官分别是睾丸和卵巢
C . 长颈鹿的“长颈”的形成是由其生活环境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D . 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形成有机物是可能的
16、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
A . 不能开花、结果
B . 体内没有疏导组织
C . 植株特别矮小
D . 没有真正的根、茎、叶
17、下列哪一个细胞里的染色体不成对存在( )
A . 卵细胞
B . 受精卵
C . 白细胞
D . 上皮细胞
18、通过测定,在蛋白质、脂肪、糖类三种营养成分中,每克糖类所含能量是.( )
A . 23.43kJ
B . 17.15kJ
C . 38.91kJ
D . 9.3kJ
19、下列关于生物实验活动的操作步骤与其相应的目的,正确的是( )
实验活动 | 操作步骤 | 操作目的 | |
A | 练习使用显微镜 | 转动转换器 | 调节光线强弱 |
B |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 把叶片放入酒精中直接加热 | 使叶片脱色 |
C | 观察叶片结构 | 用稀碘液染色 | 把细胞核染成深色 |
D |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 洁净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 | 保持细胞原有形态 |
A . A
B . B
C . C
D . D
20、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于( )
A . 肺泡
B . 血液
C . 细胞
D . 组织液
21、近3年来,美国白蛾,对我国部分地区的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有关美国白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卵生体内受精
B . 属于外来物种入侵
C . 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D . 飞机喷药是防治白蛾的有效措施
22、“森林浴”和“有氧运动”是有益于健康的活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森林浴就是“沐浴”森林新鲜空气
B . 上午是进行森林浴的最佳时间
C . 散步、慢跑等属于有氧运动
D . 有氧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
23、如图是某些生物结构或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除③外,其他都有细胞结构,都属于真核细胞
B . ①进行的是分裂生殖,③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C . ④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D . ①②④是由细胞直接构成生
24、大自然是我们绝好的课堂。当你和同学们漫步在绿树成荫、遍地青草的林间小路上时,你会感觉到空气特别得清新和湿润,此时你会想到这是绿色植物的什么作用改善了空气的质量( )
A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 . 呼吸作用和运输作用
C .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 . 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
25、下列对有关实验中选择实验试剂及用具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时要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B . 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测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
C . “探究唾液时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可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
D .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二、综合题(共6小题)
1、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几个环节.请分析并回答下列有关“科学探究上述环节”的相关问题:
(1)提出问题:当你搬开花盆看到鼠妇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请据此情景具体、明确地提出一个具有可探究性的问题:
(2)作出假设:大雨过后经常能看到地面上有蚯蚓出现,平时却几乎看不到.据此可对“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条件?”作出的假设是: .
(3)制定计划:某小组设计了如图四个实验装置,可构成组对照实验;②和③构成的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对照组是 .
(4)实施计划:在实施“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计划时,要先进行“暗处理”,其目的是: .
(5)得出结论:晚上,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将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收集到了如表所示的数据:
试管与白炽灯的距离(厘米) | 10 | 20 | 30 | 40 |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个) | 60 | 25 | 10 | 5 |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6)表达交流:请你给(3)中的“四个实验装置”所要探究的实验拟定一个实验题目: 探究.
2、图A,B表示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 (填“成单”或“成对”)存在的,有 对,其中性染色体是哪一对?
(2)从染色体形态和组成可以判断,图 表示女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3)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是 和 .其中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某男子X染色体上的某致病基因传给他孙女的几率是 .
3、材料分析题:某种昆虫有两种变异类型:一种是有普通翅,能飞;另一种没有翅,不能飞。现将两种类型的一部分放在草丛中,另一部分放在经常刮大风的岛屿上,结果一段时间后,在陆地上的草丛中只剩下有翅膀的昆虫,而在岛屿上只剩下无翅昆虫。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陆地草丛中这两种类型的昆虫哪种是有利变异?原因是什么?
(2)在经常刮大风的岛屿上哪种是有利变异?原因是什么?
(3)这种现象说明变异有什么意义?
4、下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蛋白质的消化从[ ] 开始,最终在小肠 被分解为 。
(2)人体内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 ,它能分泌胆汁,促进 的消化。
(3)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是 ,他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5、根据显微镜和动、植物细胞模式(如图甲、乙、丙),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图为动物细胞,假如该细胞为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那么在制作该细胞 临时装片时,需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 ,以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利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视野中的图象比较模糊,可以转动[ ] 小幅度的升降镜筒.
(3)能够为甲、乙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转换器是[ ] .
(4)细胞分裂的时候,[ ] 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遗传物质也一分为二.
6、平桂区推行“猪﹣沼﹣果(粮、菜)”“猪﹣沼﹣果(粮、菜)﹣鸡”等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如图的农业生态系统中,鸡、猪、人的粪便以及农作物秸秆通过沼气池的发酵作用,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和做饭,沼渣可以作肥料.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建立此生态系统的目的是 .
(2)在此生态系统中,含有能量最多的生物成分是 .猪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
(3)写出人获取能量最多的食物链: .
(4)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 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