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1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0小题)

1、下列关于“风俗”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风”是指自上而下推行的教化 ②“俗”则指下层民间的传习教化 ③具有强大的导向性和整合群体行为的能力 ④在特定的生存环境、社会背景下形成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齐鲁风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反差极大,形成鲜明对比 B . 鲁人风俗矫揉造作 C . 齐人男女“握手无罚,目眙不禁” D . 鲁国的风俗是对传统周俗的变革创新
3、中国古代席地而坐的礼制形成于(  )
A . 夏代 B . 商代 C . 周代 D . 秦朝
4、彼得大帝向胡须、长袍开战,主要是为了(  )
A . 机械模仿西方 B . 生活方式西欧化 C . 改变落后观念 D . 推进文明进程
5、鲁宣公的女儿寡居,在着火之后,“傅(负责文化教育的人)至矣,母(负责料理生活的人)未至也,逮乎火而死”,导致这一悲剧出现的罪魁祸首是(  )
A . 鲁宣公 B . C . 封建礼教 D . 鲁国的陈规陋俗
6、对“周礼尽在鲁矣”的正确理解是(  )
A . 鲁国成为周文化的保留地 B . 周礼源于鲁国的风俗 C . 周礼遭到破坏的原因在于鲁国的改革 D . 鲁国对周礼进行了发扬光大 
7、中国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说明了(  )
A . 习俗与礼制的紧密联系具有极大的保守性、顽固性 B . 政治方针在移风易俗中作用巨大 C . 中国古代人不愿意坐着 D . 古代木材较少而且昂贵,人们消费不起木椅
8、秦始皇在“匡饬异俗”运动中要求举国“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的主要目的是(  )
A . 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B . 荡涤贵族势力 C . 打破原始血缘关系 D . 离析宗法宗族大家庭
9、孙中山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根本上是(  )

A . 反封建的表现 B . 反清的表现 C . 反对满洲习俗的表现 D . 民主共和的要求
10、有关孙中山下令改称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官厅人员以官职相称 B . 民间以先生、君相称 C . 认为机关中职员是特殊阶级 D . 认为民国成立后,沿用旧称是对共和政体的玷污
11、有关彼得一世与乾隆皇帝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乾隆皇帝注重学习西方科技 B . 彼得一世亲自到欧洲学习西方科技 C . 彼得一世强制仿效西方生活方式 D . 乾隆帝狂傲自大,鄙视西方文化
12、关于管仲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礼法控制松弛是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率先称霸的原因之一 ②改变了齐国的社会性质 ③实现了富国强兵 ④改革后灭掉了鲁国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13、我国古代就有了对风俗的解释,将风俗解释为“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的古人是(  )
A . 阮籍 B . 苏轼 C . 诸葛亮 D . 曹操
14、‘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踘者’。……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这段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国的风俗(  )
A . 鲁国 B . 齐国 C . 楚国 D . 秦国
15、木椅作为普遍使用的坐具,开始于(  )
A . 周代 B . 三国 C . 唐末 D . 元朝
16、彼得一世改革具有明显的欧化特色,能证明这一论点的论据有(  )
①军事改革 ②文化教育习俗等改革

A . ②正确①不正确 B . ①②都正确 C . ①正确②不正确 D . ①②都不正确
17、商鞅曾对社会风俗进行改革,其中规定实行的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凡一户之中有两个儿子到立 户年龄必须分开,并对其限制的措施是( )
A . 加倍征收土地税 B . 加倍征收户口税 C . 加倍付劳役 D . 加倍征收农业税
18、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仪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

A . 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B . 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C . 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说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变法使社会生产关系得以改变 B . 秦国的社会风俗有所改变 C . 确认的制度有许多影响后世 D . 奴隶制的残余荡然无存
20、“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一材料反映了(  )

A . 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 .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 . 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 .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二、非选择题: (共5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间人睁眼观看,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它诸般称意,没了它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朱载堉《醒世词》

材料二 “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 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揖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蒹葭堂杂著摘抄》

材料四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王夫之《黄书·大正》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2、移风易俗是在发扬传统风俗健康有益成分基础上革除陋习恶俗。

清兵入关“剃发令”和辛亥革命“剪辫子”有什么区别?“文革”中“破四旧”与改革开放树新风有什么本质不同?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等级能够担 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 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各级爵位都享有 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 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 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和俄国的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帝还向洋教士请教证明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革新。康熙帝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使中国出现了“康乾盛世”,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俄国的改革成果远远超过了中国。

(1)“康乾盛世”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之上的?清政府对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采取了什么政策?其影响如何?
(2)与康熙帝相比,彼得一世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1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