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1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0小题)
①“风”是指自上而下推行的教化 ②“俗”则指下层民间的传习教化 ③具有强大的导向性和整合群体行为的能力 ④在特定的生存环境、社会背景下形成
①礼法控制松弛是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率先称霸的原因之一 ②改变了齐国的社会性质 ③实现了富国强兵 ④改革后灭掉了鲁国
①军事改革 ②文化教育习俗等改革
二、非选择题: (共5小题)
材料一 世间人睁眼观看,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它诸般称意,没了它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朱载堉《醒世词》
材料二 “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 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揖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蒹葭堂杂著摘抄》
材料四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王夫之《黄书·大正》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清兵入关“剃发令”和辛亥革命“剪辫子”有什么区别?“文革”中“破四旧”与改革开放树新风有什么本质不同?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材料一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等级能够担 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 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各级爵位都享有 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 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和俄国的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帝还向洋教士请教证明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革新。康熙帝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使中国出现了“康乾盛世”,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俄国的改革成果远远超过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