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5小题)

1、“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


A . B . C . D .
2、

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叙述,最贴切的一项是(  )


A . 蒙古骑兵勇猛异常,南宋不堪一击,都城临安陷落 B . 元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对临安进行了血腥的屠杀 C . 元虽有凶悍的蒙古骑兵,但也无法攻下南宋,都城临安繁荣依旧 D . 元朝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但保持了临安的繁荣
3、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 . 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C . “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 D . 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4、下列地区从元朝时开始正式纳入我国中央政府所设机构管辖的是(  )

①台湾 ②新疆 ③西藏 ④云南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5、忽必烈改制实质是汉化、封建化,在其改制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 . 任用汉人 B . 设中书省 C . 农桑立国 D . 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
6、中国有超过4 0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 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沙土志》。而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是(  )


A . 三国 B . 隋朝 C . 元朝 D . 清朝
7、

下图是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他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了忽必烈(  )


A . 称雄四方的野心 B . 问鼎中原的决心 C . 对汉文化的仰慕 D . 游牧民族的胸怀
8、“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  )

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 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 ④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9、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  )


A . 改行汉法 B . 工商立国 C . 游牧经济 D . 农耕文明
10、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  )


A . 蒙古族采用“汉法” B .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 . 元朝实行民族分治 D . 元朝的民族融合
11、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B . 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管辖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C . 为我国明清以来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D . 拓展了疆土,使疆域变得空前广大
12、忽必烈诏命行中书省及各级官员“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不得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 . 体现了元朝实行“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B . 重视农业生产 C .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 体现了对蒙古旧俗的尊重
13、忽必烈重视农业,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主要表现有(  )

①地方设劝农官 ②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③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④颁布“农桑之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④
14、忽必烈重视“汉法”,主要因为他(  )

①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 ②认识到“帝中国当行中国事” ③熟知中原文明 ④立志变通创新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15、“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平。五事奋者为上选,内三事成者为中选,五事俱不举者黜。”材料反映了元代考查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有(  )

①农桑兴废 ②社会秩序稳定与否 ③财政收入的多少

④战功的多少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16、忽必烈改革建立的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是(  )


A . 中书省 B . 枢密院 C . 御史台 D . 大司农司
17、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发生重大转折,主要逐渐转变为(  )


A . 行汉法 B . 屯田 C . 游牧经济 D . 农耕文明
18、下列对忽必烈改制中的政体更新的评价,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中书省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行中书省制的实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宣政院的设立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 ④民族分治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19、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指定的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

                                                                                                                       (  )


A . 屯田多少 B . 编写农书 C . 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D . 农桑兴废
20、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


A . 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 . 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 C . 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 D . 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21、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263年又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1270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1)从材料一中的图片你能提取到哪些信息?元代墓葬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分析汉法对蒙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忽必烈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元史》

材料二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纪世大典叙录·官制》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料二看元朝统治者采纳了这种观点吗?

(2)材料二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蒙古太祖征西域,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于是群臣咸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杀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曰:“……但弗为耳。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何为无用哉!”

——《元史纪事本末》卷100

材料二 (1230年,耶律楚材)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著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佐皆用省部旧人。辛卯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咸进籍及金制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帝曰:“果尔,可官其人。”

——《元史》卷146

(1)据材料一分析,耶律楚材的观点与群臣有什么不同?

(2)材料二对于评判材料一中不同的观点是否有用?

(3)耶律楚材在实施其主张时有哪些显著特点?

(4)材料二中耶律楚材这样回答窝阔台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5)耶律楚材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历史规律?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材料三 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他在元大都皇室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元世祖忽必烈。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蒙古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占民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

——《续文献通考》

元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国非食货则无以为用”。

——《元史》

材料二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设置“斡脱总管府”,向斡脱提供低息贷款。斡脱和中国商人的商业交易税为3.33%的低额(徐元瑞《习吏幼学指南》中提到:斡脱,“谓转运官钱,散本求利之名也”,“见圣旨、令旨,随处做买卖之人”。)

至元七年(1270年),在中央正式成立司农司,“司农司乏设,专掌农桑水利。仍分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其勤惰。所在牧民长官提点农事,岁终第其成否,转申司农司及户部,秩满之日,注于解由,户部照之,以为殿最”。

——《元史》

材料三 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元世祖时期的生产方式与蒙古贵族初占中原时相比有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世祖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