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7课忽必烈改制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5小题)
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叙述,最贴切的一项是( )
①台湾 ②新疆 ③西藏 ④云南
下图是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他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了忽必烈( )
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 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 ④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
①地方设劝农官 ②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③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④颁布“农桑之制”
①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 ②认识到“帝中国当行中国事” ③熟知中原文明 ④立志变通创新
①农桑兴废 ②社会秩序稳定与否 ③财政收入的多少
④战功的多少
①中书省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行中书省制的实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宣政院的设立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 ④民族分治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263年又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1270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材料一 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元史》
材料二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纪世大典叙录·官制》
材料一 初,蒙古太祖征西域,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于是群臣咸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杀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曰:“……但弗为耳。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何为无用哉!”
——《元史纪事本末》卷100
材料二 (1230年,耶律楚材)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著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佐皆用省部旧人。辛卯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咸进籍及金制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帝曰:“果尔,可官其人。”
——《元史》卷14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材料三 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他在元大都皇室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
材料一 (蒙古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占民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
——《续文献通考》
元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国非食货则无以为用”。
——《元史》
材料二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设置“斡脱总管府”,向斡脱提供低息贷款。斡脱和中国商人的商业交易税为3.33%的低额(徐元瑞《习吏幼学指南》中提到:斡脱,“谓转运官钱,散本求利之名也”,“见圣旨、令旨,随处做买卖之人”。)
至元七年(1270年),在中央正式成立司农司,“司农司乏设,专掌农桑水利。仍分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其勤惰。所在牧民长官提点农事,岁终第其成否,转申司农司及户部,秩满之日,注于解由,户部照之,以为殿最”。
——《元史》
材料三 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