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2018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

年级: 学科:化学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小明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 的一组是(  )

A.物质的分类

B.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①合成橡胶、合金都属于合成材料

②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

③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

①保护空气要减少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

②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

③保护金属资源只能通过防止金属腐蚀实现

C.“低碳经济”的措施

D.用“化学”眼光分析

①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 染产业

②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③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

①铝不易生锈是因为铝不易与氧气反应

②湿衣服晾干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③不能用铁桶盛装稀硫酸是因为二者发生化学反应

A . A B . B C . C D . D
2、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 . 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质子数,则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B .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C . 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就是氧化物 D . 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电子时,元素的性质比较稳定,氖原子核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氖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3、下列发生在厨房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 鲜奶制酸奶 B . 米醋除水垢 C . 葡萄酿成酒 D . 脐橙榨果汁
4、分类法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 单质:金刚石、水、液氧 B . 碱:烧碱、纯碱、氨水 C . 混合物:煤、石油、空气 D . 有机物:乙酸、乙醇、碳酸钙
5、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是杂质),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方法

 A

Cu(NO32溶液(AgNO3

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B

CuSO4溶液 (H2SO4

加入过量CuO粉末,微热,充分反应后过滤

C

NaOH溶液(Ca(OH)2

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D

CaO粉末(CaCO3

加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

A . A   B . B   C . C   D . D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过滤操作   B . 取用药品   C . 读出液体体积   D . 称量药品
7、下列叙述与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
A . 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B . 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C . 水的电解 D . 向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8、将空的矿泉水瓶从高原地区带到平原,瓶子变瘪,原因是瓶内气体(   )

A . 分子体积变小 B . 分子质量变小 C . 分子间隔变小 D . 分子数目减少
9、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 .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 .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 . 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固体
10、绿色能源是理想的能源,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下列不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    )
A . 风能 B . 太阳能 C . D . 氢能源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

“铁、锌、铜、镁、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      性.

(2)黄铜是铜锌合金,其硬度比纯铜      (填“大”或“小”).

(3)将一定质量的锌粒投入含有Cu(NO32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若滤液中只含一种溶质,则滤渣中一定含有      .

(4)将等质量的镁、铁、锌三种金属分別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中.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金属X是      (填化学式,下同),反应后可能已经反应完的金属是      ,一定有剩余的金属是      

2、

 NaCl 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0102030405060
溶解度/gNaCl35.735.836.036.336.637.037.3
KNO313.320.931.645.863.985.5110

(1)10℃时,在100 g水里溶解       g KNO3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2)右图为NaCl 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则表示NaCl的溶解度曲线是       (填“甲”或“乙”);其中温度t的范围可能在       (填字母序号)。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3)1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35 g NaCl 和KNO3固体,加热到60℃时,NaCl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加热前后,有关两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10℃时,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B.60℃时,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加热前后,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加热前后,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3、

如图是实验中常用仪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带有标号的仪器名称:①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碳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是       , 氯酸钾和二氧化碳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检查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3)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下同)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      
(4)如图的F装置有多种用途,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      (填“a”或“b”)端导管导入.若用F装置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气体,瓶中应盛放的试剂是      溶液(用化学式填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若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可以看到紫色石蕊试液变      色.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

氯化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海水里含大量氯化钠.某氯化钠粗品中含少量氯化镁和氯化钙,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提纯方案如下:

(1)方案中加入过量试剂a若为氢氧化钠溶液,则其目的是为了除去氯化钠粗品中的某种杂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过滤操作中,除用到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玻璃仪器是      
(3)方案中加入过量试剂b应为      溶液;
(4)向滤液B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当观察到溶液的现象为      时,应停止滴加,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5)操作C的名称为      

5、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请回答:

(1)变化Ⅰ的化学化学方程式是      
(2)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3)从变化Ⅱ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过程的一条宏观信息是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实验与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和内容,李明看到家里多年未用的铜制火锅上有绿色的锈迹,他对绿色锈迹的成分和性质产生了浓厚兴趣.

【查阅资料】

①绿色锈迹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易分解;

②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遇水变蓝;

③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固体混合物,NaOH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固体和水

④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碳粉不与稀硫酸反应也不溶解在稀硫酸中.

【发现问题】

查阅资料后,该同学将少量碱式碳酸铜放入试管中加热,发现试管中的固体由绿色变成黑色,同时试管壁上有无色液滴生成.

为了进一步确定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产物,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黑色固体成分.

(1)【猜想与假设】该黑色固体可能是①碳粉;②      ;③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2)【设计方案】请帮助该同学完成下述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与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②正确

探究二: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还会生成CO2和H2O.

【进行实验】选择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验证

步骤一:连接A和B,打开活塞,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

步骤二:点燃酒精灯,依次连接装置A→B→            (填“C”,“D”);

步骤三:点燃酒精灯,观察到明显现象后,停止加热

(3)【解释与结论】

①当观察到      ,说明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了CO2和H2O,写出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写出Cu2(OH)2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4)【反思与评价】

上述装置中A的作用是      

四、解答题(共1小题)

1、欲测定某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20g该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得到40g不饱和溶液,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沪教版2018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