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0小题)

1、下列关于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 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 B . 美、英、日海军军备竞赛激烈 C . 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 D . 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2、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叙述错误的是 (   )


A . 美日矛盾是主要矛盾 B . 美英联合对抗日本 C . 美英矛盾是主要矛盾 D . 英日在战后的关系比在战前紧张
3、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西方衰落”的开始,刺激了西半球和远东的世界权力中心的成长。这里的“世界权力中心”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   )

A . 美国和中国 B . 苏俄和日本 C . 美国和日本 D . 苏俄和中国
4、美国发起召开华盛顿会议的根本原因是(  )

A . 抑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 . 限制美、英、日海军军备竞赛 C . 维护和扩大在亚太地区的权益 D . 帮助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努力
5、华盛顿会议上日本的地位有所上升,主要表现在(   )

①《四国条约》使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

②《五国海军条约》规定英美的海军基地不得靠近日本海域

③日本保留在山东部分特权

④“门户开放”原则在中国得到实现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6、《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共同点之一是(   )

A . 日本在受限制的同时也保持有局部特权或优势 B . 维护了美国的利益,抑制了日本势力 C . 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平等协商的结果 D . 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7、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它们又表示支持中国要求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B . 中国是国际联盟的参加国 C . 英日同盟宣告失效 D . 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
8、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国务卿休斯说:“多亏了这个条约,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这个“条约”是(   )


A . 《四国条约》 B . 《五国海军条约》   C . 《九国公约》 D . 《凡尔赛和约》
9、列宁曾说过:“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得出这一判断的依据不包括(  )
A . 《四国条约》 B . 《凡尔赛和约》 C . 《九国公约》 D . 《五国海军条约》
10、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性因素是(   )

A . 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 . 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 . 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 . 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11、《五国海军条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 . 美国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B . 英国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C . 日本的海军势力得以扩大 D . 海军军备竞赛得以平息
1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赢家,主要表现在  (  )

①拆散了英日同盟                  ②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③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④确立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3、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有(  )

①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会议              ②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③会议暂时协调了矛盾,又埋下了新的隐患  ④会议均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 D . ②③④
14、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能够协调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  (  )

A . 帝国主义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B . 两次会议签订的条约公正合理 C . 各国都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 D . 都属于协约国集团,具有合作的基础
15、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 (  )
A . 都是战胜国处置战败国的结果 B . 都是帝国主义国家宰割殖民地的结果 C . 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D . 都扶持建立了一些新兴民族国家
16、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④被排斥的孤独者。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 . ①是美国,②是德国 B . 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C . 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D . 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
17、一战后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的实质是(  )
A .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继续 B . 金元外交政策的推行 C . 帝国主义争夺霸权 D . 独立侵华政策的开始
18、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最能准确反映此结论(  )
A . 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 . 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 . 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 . 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19、山东问题,产生于 19 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是腐败的晚清政府留给中国人民的一个“世纪之痛”。这一问题初步解决是通过(  )
A . 国联会议 B . 巴黎和会 C . 海军军备会议 D . 华盛顿会议
20、一战后,列强在亚太地区角逐的整体格局的特点是(  )

①英、法、俄、德、美、日六强争夺       ②英、美、日三家争霸     ③美日矛盾是主要矛盾                   ④中国问题是焦点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 (共5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提出了指导东亚行为的新原则,这些新原则包括:第一,以国际合作代替国际竞争;第二,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行政之完整,不再谋求新的在华特权和势力范围,使中国获得发展机会和必要的援助;第三,开放原则的国际化和制度化。经过两个多月,三十多轮的艰难谈判,中国利用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及列强之间的矛盾,在中国人民的坚决斗争下,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中日双方终于在1922年1月31日达成协议。2月4日,中日双方正式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至此,华盛顿会议围绕中国主权问题争执的“边缘”谈判宣告结束。

——《世界近现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大家总希望和平以后万事复原,还有一种所谓永远和平的理想。如今战事停了,兵是撤了,和约是签了。元气恢复,却是遥遥无期。永远的和平,更没有一个人能够保险。试就国际上情形而论,各民族情感上的仇恨,愈结愈深。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亚洲情况分别举出战后各民族情感上的仇恨加深的表现,并分析这种矛盾加深带来的影响。
2、一战前后英国与日本在亚太问题的勾结斗争复杂而又典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把我们的海上政策建立在同日本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基础上,那么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加糟糕的政策了。

——英国殖民大臣丘吉尔

材料二 无论如何,你们已经给英日同盟安排了一个盛大的葬礼

——华盛顿会议日本代表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丘吉尔为什么反对英日结盟?
(2)材料二中“盛大葬礼”指什么?对日本有何影响?
(3)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战后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确立,应怎样评价这一体系?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道: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致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会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中国为什么当即表示同意接受邀请?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与材料二相关的会议是如何调整列强在亚太地区利益的。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后亚太局势:美、英、日三国海军军备竞争激烈,日美矛盾最为突出,中国则是它们争夺的关键。

材料二

材料三  《五国海军条约》规定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

(1)材料一中,“日美矛盾最为突出”这种局面是怎样出现的?为抵制日本在亚太的势力,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首先做出了什么举措?

(2)扼要叙述材料一、二、三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海军地位的变化,指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动——

(一)任何办法,为自己利益起见,欲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

(二)任何专利或优越权,可剥夺他国人民在华从事正当商务实业之权利,或他国人民与中国政府或任何地方官共同从事于任何公共企业之权利,抑或因其范围之扩张,期限之久长,地域之广阔,致有破坏机会均等原则之实行者。

 ——《国际条约集》(1917~1923年)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
(2)引用材料一中的有关文字,说明这一矛盾是如何调整的?
(3)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说明“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是否能真正得到调整。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