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0小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有(  )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 ④民族矛盾尖锐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②③④
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
A . 阶级矛盾尖锐 B . 民族矛盾尖锐 C .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 . 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3、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 . 知识丰富 B . 诗辞文章写作 C . 政治 D . 汉族文化
4、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个问题(  )
A . 汉武帝 B . 北魏孝文帝 C . 宋太祖 D . 明太祖    
5、(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 . 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 . 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 . 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 . 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6、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是因为(  )
A . 推行均田制 B . 实行三长制 C . 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D . 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制、移风易俗,主要表现在(  )

①穿汉服、说汉语 ②改姓汉姓,与汉族通婚 ③政权机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④重要职位由汉人充任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8、“(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是因为均田制(  )

①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

②限制了土地兼并

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9、北魏时期铸“太和五铢”钱币,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这些“太和五铢”钱的铸行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 . 北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B . 先进文明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C . 孝文帝倾慕并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 . 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达到了高潮
10、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衣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A .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 .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 .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 . 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兴盛
11、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 . 尊儒崇经 B . 学习汉族礼乐制度 C . 模仿汉族制度 D . 学说汉话
12、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其目的在于促使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 . 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 . 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 . 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A . 整顿吏治 B . 与汉族通婚 C . 迁都洛阳 D . 推行均田制
14、《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15、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  )。
A . 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 . 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C . 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 . 没有实行严刑峻法
16、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②改革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 . ①②③ B . ①② C . ②③④ D . ③④
17、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北魏采取的措施有(  )
①推行均田制 ②推行新的租调制 ③实行宗主督护制④设立三长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8、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④
19、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  )

A . 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B .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C . 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 D . 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
20、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二、非选择题 (共5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485年,北魏推行一种“均田制”,原则上规定所有的成年劳力可平均分得土地。其中有一小部分土地为世业桑田,不必还官。其余在死一或超过规定年限后必须归还给政府。“均田制”虽未规定剥夺豪门贵族的所有土地……但它有助于防止土地和农民流入私人手中,同时也有助于中央政府财政基础的稳定。

材料二  推行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首先必须进行全国范围内严格的人口普查和土地登记。这种土地测量制度被后世奉为楷模,它所反映的是,每块土地均按其等级制类别直接分配给纳税者个人。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曾经几乎到处可见,它……有效地支持了中华帝国。

材料三  理论上讲,“均田制”依靠的是耕地在纳税农民之间 的定期再分配,但实际究竟有多少耕地进行了再分配,这一点非常可疑。国内形势的稳定造成了人口的急剧增长,农业人口的增长尤其迅速,与土地资源增长不相适应,其结果可想而知。多数农民从祖父辈继承的田地数量出现严重不足,这些土地大部分登记为永业田(均田制中不必归还给政府的那些土地)。与此同时,后汉(指东汉)的皇帝封赐土地日益增多,这样,可供分配给纳税农民的土地总量便相对减少了。到8世纪的上半期,整个均田制制度明显地陷于崩溃。                        ——《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

(1)从性质、地位、内容、实施前提等方面概括指出均田制的基本特点;

(2)并简述均田制的作用,该制度是怎样瓦解的?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
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
材料二 对于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进入动乱不一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以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即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动乱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都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灭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现实问题?

(2)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

(3)材料二中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上,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 孝文慨幕华风,力变夷俗,始迂洛邑,根本既虚,随而崩溃,……。

——《魏书》

材料三 孝文帝此举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

(1)材料一体现了孝文帝在政治上将要进行哪一重大举措?他为何要这样做?

(2)材料二、三反映了人们对孝文帝上述重大举措的不同态度或观点。你对孝文帝这一举措持什么态度或观点?请说明理由。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鲜卑以游牧为主,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遁。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

材料二

                                                                    汉服  胡服

                                                              图一 北魏服饰变化             图二 北魏孝文帝出行图

(1)从材料一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

(2)从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看,其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