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六第六单元第4课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题 (共20小题)
①明太祖 ②建文帝 ③景泰帝 ④崇祯帝
二、材料分析题题 (共5小题)
材料一 紫禁城以三大殿为核心,以中轴线为骨干,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整齐严谨、端庄宏伟、显示出登峰造极的皇家气派和辉煌奇异的神秘力量。它将明代帝王的“雄才伟略”高度集中和概括,条理分明、井然有序地构建为真实的艺术殿堂,成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上的杰作,……整个紫禁城也就成为浓缩了的宇宙和等级社会的模型,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万寿无疆。
──《中国全史──明代艺术史》
材料二 (颐和园)园中几乎集中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建筑形式,殿堂厅室、廊馆轩榭、亭台楼阁、塔庙坊桥,一应惧全。园林的布局,有主体,有陪衬,并注意协调山峦和湖泊等景物的关系,建筑虽多而不杂乱,……形成山水秀丽、景色万千的人间仙景。……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6
材料三 (十三陵的石雕)无论是石人还是石兽,都表现出华而不实的浮夸之气,缺乏内在的精神活力.……而孝陵石雕群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却与十三陵不同,雄大浑厚,体积丰硕而富有感染力,反映出明代初年中国统一以后所应具有的博大深厚的气魄,在艺术上显示出朴素而又洗练的特点。……(孝陵)石雕群不仅增加了陵墓建筑的伟丽庄严,同时与整个陵墓相谐,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与莫大无边。
──《中国全史──明代艺术史》
材料一 明太宗永乐七年五月己卯,营山陵于昌平县,遂封其山为天寿山。时太宗择寿陵,久不得吉壤,而仁孝皇后尚未葬。礼部尚书赵以、江西地理术人廖均卿至昌平,偏阅诸山,得昌平东黄土山最吉,遂即日临视,定议封为天寿山。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七十
材料二 在平津战役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特意通过地下党派人去询问当时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哪些地方需要保护,粱思成给了他们一张画满圆圈的地图,这张地图很快就挂在了作战指挥部的墙上。后来,北平和平解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百家讲坛》
材料三 在永陵陵寝围墙之外,却赫然坐落着一个占地超过10亩的养猪场。养猪场周围是由破旧的砖瓦砌起来的一人高的院墙,其中离永陵围墙最近的地方仅有10米左右的距离;院墙内几排平房里养着数百头小猪,大量猪粪堆在永陵围墙脚下。……在昭陵、景陵附近,大片民宅紧邻陵寝的围墙,而在一些陵外更是建成了大量的民俗旅游设施,以便于发展当地旅游经济。
——《明十三陵皇家景现遭人为破坏》《华夏时报》2007年6月27日
请回答:
材料一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材料二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请回答:
材料 据有关部门对北京汉白玉石雕的实地调查:位于北京远郊明十三陵的石雕,大部分浮雕花纹仍较清晰,普遍有地衣覆盖;而位于市区的明清故宫的石雕,普遍受到严重腐蚀,有的已面目全非。从1925年拍摄的照片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故宫石雕虽已有几百年历史,但浮雕花纹还很清晰,多覆盖有地衣;而相隔仅80年,现在的花纹却变得模糊了,见不到地衣,有的栏杆柱的顶部花纹已几乎被蚀平。
材料 明孝陵和明十三陵,同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一样,都属于明清皇陵,但是却比它们晚一年登录《世界遗产名录》。这是由于明孝陵和明十三陵,都处于大城市的郊区,有的文物建筑残破不堪,地面铺设了水泥,空中架设电线、电缆,周围还建起许多违章和不协调的建筑……不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当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于是下决心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整治,拆除了周围的违章和不协调建筑,挖掉水泥地面,把电线和电缆埋入地下,修复一些破败的文物建筑并进行绿化。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明孝陵和明十三陵景区呈现出“修旧如故”的面貌,充分展现了陵区古朴、秀美的历史风貌,终于被作为明清皇陵的扩展项目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请回答:
从明孝陵和明十三陵的申遗工作中,你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