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物理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看见岸上树梢位置变高了.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哪一幅图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A .
B .
C .
D .




2、下列关于生活中一些常见物理量的估计中,符合实际的是( )
A . 手机的质量是1.5kg
B . 人的密度约为1.0g/cm3
C . 学生书桌高约300mm
D .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42℃
3、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一种现象
B . 人们常说的“天狗吃月”这一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 . 雨过天晴后,天空中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D . 三月桃花盛开,游人能观赏到美丽的桃花是光在表面发生镜面发射的结果
4、下列各种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
A . 春天,冰雪融化汇成的溪流
B . 夏天,冰箱门口飘出的“白气”
C . 秋天,草丛之上晶莹的露珠
D . 冬天,天上纷纷飘落的雪花
5、下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
A . 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漫反射
B . 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镜面反射
C . 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 . 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 . 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C . 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D . 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7、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物质的凝固点是60℃
B . 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 . 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 . 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8、在实验中常借助“悬锤法”测定蜡块的密度,用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为m,用量筒测定蜡块的体积如图所示,则蜡块的密度表达式为( )
A .
B .
C .
D .




9、小希对下列光学成像实例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
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
A . 反射成像的有②③⑤
B . 折射成像的有①③⑤
C . 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
D . 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10、小红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几种物质的密度(常温常压下),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 固体的密度都大于液体的密度
B . 体积相同的实心铝块和实心冰块,铝块质量是冰块的3倍
C . 质量相等实心铝块和实心铜块,铝块的体积一定小于铜块的体积
D . 把200g酒精倒掉100g,剩下酒精的密度为0.4×103kg/m3
二、实验题(共6小题)
1、如图中测出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中秒表的读数为 min s。
2、如图所示为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选择 (选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并将其竖直放置,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确定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另一支 的蜡烛B,直到与A蜡烛的像 为止,通过比较发现像与物
(3)某小组同学实验时发现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不清晰,为此小组同学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方案一:将实验搬至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通过实验发现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可以使看到的像更清晰.方案二: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通过实验发现这样做 (选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4)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项操作?_____ (4)
A . 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 .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前,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 ,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如图所示,若蜡烛、凸透镜在当前位置,应向 (填“左”或“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烛焰的像是倒立的、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这一成像规律应用在 (填“照相机”或“放大镜”)上.
(3)在(2)的基础上,若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将得到倒立的、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4)当蜡烛燃烧逐渐变短时,为了使像还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向 (填“上”或“下”)适当调节光屏的位置.
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9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和 。
(2)在小车能下滑的情况下,使用的斜面的坡度 ,(选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 。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 偏 (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BC = m/s。
5、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请指出图甲中实验操作的错误之处是 ;
(2)第2min记录温度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为 ℃;
(3)如图丙所示,某同学绘制出了水的沸腾图象.根据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97℃.由图象可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
(4)实验中有的同学对温度计中红色液体是不是酒精产生了疑问,查液体沸点表得知酒精的沸点为78℃(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由此断定红色液体 (选填“是”或“不是”)酒精.
6、小明同学在海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1)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
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鹅卵石的质量m;
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③根据密度公式,算出鹅卵石的密度ρ;
④将鹅卵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V2 .
他应采用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为_____(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1)
A . ①②④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④①
D . ②③①④
(2)如图甲所示,小明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 ;
(3)小明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鹅卵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 g,由图丙和丁可知鹅卵石的体积是 cm3 , 计算鹅卵石的密度为 g/cm3 .
(4)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面的底部 ,若小明在图丙中读数正确,在图丁中读数时视线仰视,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三、填空题(共8小题)
1、平时所说“月亮躲进云里”是以 为参照物,说“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 为参照物.我国发射的风云二号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相对 是静止的.相对于 是运动的.
2、一个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4m处,则像距离人 m远;如果此人以1m/s的速度靠近镜面,则1.5s后,人和像的距离为 m.
3、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优美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 产生的.我们能很容易辨别出二重唱的男声和女声,是因为他们的 不同.
4、超市里出售的海鲜周围要铺一层碎冰块,这是因为冰块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 (填“放”或“吸”)热,所以能起到保鲜的作用。用久了的白炽灯炮,灯丝会变细,这是 现象,灯泡会变黑,这是 现象。
5、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来工作的,这说明声音能传递 。
6、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7、人的眼睛像一架精密的照相机,如果远处的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 (填“前面”或“后面”)就会形成近视,近视眼患者需要配戴 透镜来矫正视力。
8、两个实心物体甲和乙,若它们的质量之比为4:3,体积之比为1:2,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将甲切去1/3、乙切去1/4后,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体积之比为 .
四、作图题(共2小题)
1、完成下列透镜的光路图(第二图:入射光线过光心)。
2、如图,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如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在水中行进最后射出水面的光路图.
五、简答题(共1小题)
1、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六、计算题(共2小题)
1、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300km,则:
(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2)若海浪的推进速度是200m/s,则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多少时间逃生?
2、一容器装满某种液体后的总质量为540克,放入一块质量为135g的金属块后溢出50cm3液体,这时总质量为635克,求:
(1)金属块的密度.
(2)溢出液体的质量.
(3)该液体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