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 选修3 专题5 生态工程 5.2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同步训练
年级: 学科:生物学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10小题)
1、我国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一工程属于( )
A .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B .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
C . 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D .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2、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是( )
A . 优先选择农作物以提高经济效益
B . 选择合适的养殖动物以增加物种多样性
C . 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D . 尽可能依靠自然演替恢复其生态功能
3、下列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的是( )
A . 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
B . 工业用水的资源
C . 鸟类的栖息地
D . 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
4、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运用的原理包括( )
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②协调与平衡原理 ③整体性原理 ④工程学原理 ⑤物种多样性原理.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④
5、与石油农业相比,无废弃物农业的主要优点是( )
A . 物质可以循环利用,对环境几乎没有破坏性
B . 使用植物易于吸收的化肥作肥料,在促进植物快速生长的同时也有助于周围环境的净化
C . 以煤和石油等原料为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D . 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
6、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各地可以照搬窦店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模式
B . 生态农业中遵循了“循环经济”的原则
C . 不同生态工程应用的原理完全相同
D .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只在于恢复生态
7、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原理和实例中,错误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8、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人们采取治理措施的步骤应为( )
①植树种草
②人工制造表土
③机械平整压实土地
A . ①②③
B . ②①③
C . ③②①
D . ③①②
9、下图表示某农业生态系统部分物质的循环过程,该系统获得了鱼、猪、蚕和粮食的全面丰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丰收的主要原因是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高
B . 蚕粪喂鱼、鱼粪喂猪均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C . 粪便、塘泥作肥料又归田,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
D .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
10、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 .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提高农作物对土壤中有机肥料的吸收效率
D .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
1、回答下列与生态工程有关的问题:
(1)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 等特点。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协调与平衡、 、物种多样性等原理。人畜粪便用于农作物的生产主要符合 原理;连年种植单一品种造成病虫害增加主要违反了 原理。
(3)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应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 ,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4)“猪---沼---果”是我国一种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该生态农业中的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 (填“生态系统”、“群落”、“种群);该生态农业模式能实现能量的 。
2、如图是某一生态农业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大豆和水稻的种间关系是不是竞争? 。
(2)在发酵装置里的B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与植物秸秆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 。
(3)蘑菇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在农业生产上,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课提高蔬菜产量,试分析其增产的原因是: 。
(4)若该生态农业系统弃耕后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我们把这样的演替类型称为 。
(5)在“农作物→猪→农户”这条食物链中,若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产出600摩尔氧气,农户从猪中获取的能量最多相当于 摩尔的葡萄糖。
3、长江的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于流入长江的次级河流在流经城镇时,城市中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河流,造成河流污染。某小组利用人工浮床技术对次级河流中水质净化分析,实验装置如下图:
(1)图中植物的作用是 。该植物采收后,可以直接用作 ,也可干燥处理后用来提取 等金属。
(2)此案例属 生态工程的实例,它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写一个即可)。
(3)该小组利用人工浮床开展了”茭白和菖蒲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的研究,你认为该实验装置应该准备 组,应采取的处理措施是: 。
(4)为了避免实验误差,你认为每个实验装置中的植物株数应 。
(5)该工程能有效防止”水华”发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其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