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枣儿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运用(共8小题)

1、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       )

我的儿子就叫枣儿,挺          的,又          。他刚生下时,有个算命先生正          门前经过,就给          了一卦,他命中缺“木”呢!哎,等你念了书,就知道枣字里面有个“木”了。

A . 顺口  好听  打      算 B . 好听  顺口 算  打 C . 好听   打     顺口  算 D . 好听  顺口  打  算
2、下列对课文《枣儿》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 ,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 . 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 . 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反映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从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 . 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树下坐着位形如diāo sù      的老人。

男孩wēn shùn      地搀老人坐下。

老人闪着泪花,从匾子里捧起一把枣nínɡ shì      

 (男孩)踌躇 欲下,又chuí tóu sànɡ qì      站住。

4、《枣儿》是一个      小品,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奖一等奖,其作者是      。本剧以“      ”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      ”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5、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 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 . 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 . 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 . 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6、与下面的例句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例: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

A . 白花组织里面含有的空气,会把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所以呈现白色。 B . 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 C . 如要能够使海水里生长更多的浮游植物,那就不但保证了海洋鱼的饲料,还可能为人类提供新的食物资源。 D . 只有我们自己强大了,敌人才不敢来欺负我们。
7、选词填空。

①男孩:(      <百般无奈、无可奈何、无计可施>地走到老人跟前)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

②男孩      (温和、温顺、孝顺)地搀老人坐下。

③男孩:(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      (美滋滋、酸巴巴、皱巴巴)的甜呢。

8、课文《枣儿》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想它在剧中结构和思想上各起什么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回答文后题。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创门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在文中⑤⑦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      

⑦他们      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2)第⑦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      ;其作用是      

(3)第⑧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解释第⑬段中划线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2、阅读,回答文后题。

白毛女(选段)

       杨:(拉住穆的手)啊!

       (唱)老天单杀独根草,

       大水尽淹独木桥,

       我一生只有这一个女,

       离开了喜儿我活不了!

       穆:(大怒)你别糊涂了!一会儿少东家生了气可不是玩的!

       杨:我……我……我找个说理的地方去!(欲冲出门去)

       穆:(拍案)哪里说理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

       杨:(惊住)我……我……

       穆:(又缓和地)老杨,不行啊!胳膊抗不过大腿去,我劝你写个文书按个手印,不就结了吗?(写文书)

       杨:(又去拦)你……你……

       黄急上。

       黄:(声色俱厉)怎么还嘴硬?杨白劳!告诉你说,今儿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

       (对穆)快给他写文书!

(1)杨白劳的唱词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2)在杨白劳唱词中的“独根草”、“独木桥”比喻的是谁?这个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3)穆仁智的话“哪里说理去……你到哪里说理去!”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4)这一小节中黄世仁仅有一段语言,但却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特点,试概括出黄世仁的性格。

(5)杨白劳的三处语言,都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枣儿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