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9课《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同步练习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11小题)

1、萧红,原名      ,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她的成名作是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反      

              渊                    如饥似      

3、根据拼音写汉字,注意辨别。

雄biàn        感kǎi          木乃yī       

4、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比喻为反动势力服务、欺压人民的人。      

②理由正确充分,说话的气势也很盛。      

③比喻要求很迫切,就像饿了渴了急需饮食那样。      

④帮助受欺压的人说话或采取某种行动。      

⑤文中比喻僵化的事物。      

5、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内容相近,句式相同。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            

6、请仿照文中“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客观真理”的句式,再写出三个语句,只需在方框内填写有关词语,所填的词语要和空格后的内容衔接,并且不能重复。

①他是      ,流动不息地奔向远方。

②他是      ,无所畏惧地搏击长空。

③他是      ,大公无私地播洒光明。

7、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籍贯  无精打采  迫不及待 B . 绚丽  一泻千里  销声匿迹 C . 嘹亮  心旷神怡  宠然大物 D . 烦躁  与日俱增  通宵达旦
8、下列加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筑工地上管理混乱,材料随意乱放,错落有致 B . “欢乐中国行”来青海演出,附近人家十室九空 , 人们都看节目去了。 C . 两个小男孩都是十四五岁,正值豆蔻年华 D . 我刚才的发言算是抛砖引玉,下面请大家各抒己见
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生命的季节,亦如四季的更替,有春的烂漫,有夏的    , 有秋的    , 也有冬的    。此乃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A . 奔放 成熟 萧瑟 B . 奔放 萧瑟 成熟 C . 成熟 奔放 萧瑟 D . 成熟 萧瑟 奔放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 今年中考数学试卷渗透了一些高中数学知识,难度系数远超去年。 B . 通过这次英语电视大赛,使我们增长了才能,陶冶了情操。 C . 为了防止车辆失窃事件不再发生,小区保安部门加强了安保措施。 D . 江都区能否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关键在于加速培养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
1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今天世界对中国的认识渴望,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人对自身的国际定位。如果在汉语全球教学和推广的环节上不能跟上这种渴望,那么全球对中华民族的关注与了解之间就会出现脱节,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尤其是从事汉语和汉文化教学与推广工作者责任重大。

A . 不仅不利于中国融入世界,更不利于中国发挥更加符合自身地位的作用 B . 这种脱节不仅不利于中国发挥更加符合自身地位的作用,更不利于中国融入世界 C . 不仅不利于中国发挥更加符合自身地位的作用,更不利于中国融入世界 D . 这种脱节不仅不利于中国融入世界,更不利于中国发挥更加符合自身地位的作用

二、问题题解(共12小题)

1、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假如是单看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②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2、“他肯向一切学习”一句中的“一切”是指       ;“他以牺牲自我的意志征服一切”中的“一切”指       

3、《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所讲“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各自有所侧重。第一个特征侧重讲       ,第二个特征侧重讲       ,第三个特征侧重讲       。这三个特征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       

4、请找出揭示《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主旨的句子。

5、这篇讲演开头的三段文字是不是“题外话”?为什么?

6、这篇演讲辞是1948年郭老在萧红墓前对香港南方学院艺术系教师所做的一次即兴演讲。演讲句式和用词口语色彩很强,使人倍感亲切。试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7、演讲的开头极为巧妙,郭沫若用诙谐风趣的语言来说“5分钟”的要求,其作用是什么?

8、从上下文看,“年轻精神”的内涵有哪些? 作者认为“年轻”的实质是什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年轻精神”应有什么新的含义?

9、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的作者在论述“年轻精神”时,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文中的第5段与第6段就是正反对比的典型段。你能在文中再找出同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段落并说说对比的作用吗?

10、情理交融是本文在语言上的主要特色,以下面这段话为例,请体会其饱含的感情色彩,说说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看年纪轻。假如是单看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11、你对文中的“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是怎样理解的?

12、广为采撷——摘录课文中富于哲理的句子,课外收集赞颂“年轻精神”的名言警句。

三、课内阅读(共1小题)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那么,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

  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客观真理;他如饥似渴地请人指教,虚心坦怀地受人指教;他肯向一切学习,以养成他的智慧。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一特征。

  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他大公无私,好打抱不平,决不或很少为自己打算,实切实地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怀抱,而为他人服务。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二特征。

  第三,是勇敢的战士。他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他富于弹性,倒下去立刻跳起来,碰伤了舐干血迹,若无其事,他以牺牲自我的意志征服一切。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三特征。

  这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有的,假如他把这些特征保持着,并扩大着,那他便永远年轻,就是死了也还年轻;假如他把这些特征失掉,比如年纪轻,便做狗腿子的事,那他不仅不年轻,而且老早是一个死鬼了。

  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1)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2)第2、3、4三个文段分别阐释了“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                  

四、拓展阅读(共1小题)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说

雨果

各位先生:

  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线路。

  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希留之后一样,——就像文化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精神统治者继承了武力统治者一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人;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形式与一切风格,超过塔席特,上溯到徐艾陶诺,经过博马舍,上溯到拉伯雷;一部又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骤然之间就是现实的帷幕撕开了,留下一条宽缝,立时露出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有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岗岩层的雄伟的堆积、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座子;未来负起放雕像的责任。

  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诗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坟墓。从今以后,他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忌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不时有伟大的死亡刺激充满了疑问与怀疑论的心灵,因而对宗教发生动摇;这也许是适宜的,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使人民面对着最高的神秘,对死亡加以思维,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一个崇高的心灵,气象万千,走进另一世界,他本来扇着天才的看得见的翅膀,久久停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人看不见的另外的翅膀,骤然投入了不可知。这时候各个人心所能有的,只是庄严和严肃的思想。

  不,不是不可知!不,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做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

(1850年8月20日)

(1)雨果在这篇演讲中,是怎样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

(2)你是怎样理解“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句话的?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9课《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